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外銀的宿命

2021/08/09 05:30

4家在台外銀2019年獲利232億元,2020年下降至172億元,下滑26%。圖為匯豐(台灣)銀行。(記者靳昌玲攝)

■魏錫賓

國內銀行業雖然常高喊銀行家數過多,造成過度競爭的削價對抗,恐有礙金融穩定,但因銀行業年年獲利,國外有興趣的挑戰者也不少見。只是競爭雖然激烈,金融業因有在地特殊的法規及消費習慣,外銀通常只能利用跨國優勢,成全其國際拼圖,難以動搖本國銀行業的穩定結構。

因為武肺疫情擴散,各國銀行2020年獲利大多縮水,其後並急速反彈。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統計,美國的銀行業淨利減至1,479億美元,較前一年衰退達36.5%。不過,隨著生活及生產活動陸續恢復,股市維持高檔,銀行業復甦迅速,2020年第四季獲利已較前一年同期增加9.1%。2021年第二季花旗等美國4家最大銀行的獲利就達240億美元,為2020年同期的4倍。

疫情衝擊 外銀在台子行獲利下滑

新冠病毒對台灣影響相對較低,疫情對外銀在台子行的衝擊,也大於土生土長的其他本國銀行。根據中央銀行統計,2020年本國銀行稅前淨利由2019年的3,621億元下降至3,140億元,只減少了13%,約500億元;然而,花旗(台灣)、匯豐(台灣)、星展(台灣)及渣打國際商銀等4家外銀台灣子行的獲利,則由232億元減至172億元,下滑幅度達26%。

銀行的獲利來自利息及利息以外收益2部分,利息以外收益主要包括手續費收入及投資收益。中央銀行雖在2020年3月20日調降政策利率1碼,使2020年銀行的放款、存放同業等利息收入較2019年減收1,500餘億元,但本國銀行的存款等利息費用的支出,也差不多降低了1,500餘億元,因此最近2年的利息淨收益都約等於4,800億元。全體本國銀行的手續費收入在2019年及2020年也變化不大,分別是2,288億元及2,253億元,不過,投資收益變化甚多,分別為1,600多億及1,300餘億元,減少了300多億元。

利息是主要收益 本土銀行有優勢

本土銀行及外銀子行的業績在2020年均有下滑,但因二者的業務重心及優勢不同,也形成疫情擴散後的獲利落差。本土銀行近幾年雖然大力擴展各項業務,但收益仍以利息為重,2020年僅王道、玉山等少數銀行的非利息淨收益高於利息淨收益,因此,獲利減少較低。4家外銀子行則僅星展(台灣)利息淨收益高於非利息淨收益,該行2020年獲利依然成長,其餘3家則分別因投資及手續費收入減少而衰退較多。

外銀的母公司都是跨國大銀行,有較寬廣的金融商品供應與研發能力,以及資金調度優勢,但就銀行業收益言,利息收益相對穩定;而想要擴大存放款規模,必須營造客戶基礎,即必須有較多人力及通路,因此,使紮根較深的本土銀行,能夠維持一定優勢。

跨國外銀前仆後繼 不一定能取得先機

過去幾年,外銀走得多,但有意試探台灣市場者也不少,從過去的經驗看來,跨國外銀可能有縱橫全球的優勢,在地肉搏戰卻不一定能取得先機;在疫情中,這樣的競爭面貌更為明顯。當然,外銀想要的,也或許只是湊齊市場拼圖中的一片。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