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新建築 展現新風貌

2007/04/07 06:00

前言

921大地震之後的台灣,是個歷經深沈轉折後的新生生命,若是從建築角度來觀察,全新的建築結構、產業特色,有助於提升藝術性至聚落化、強調生態以保育我們新生後的家園。本報精選2001年之後完成的多個代表性建築作品,分上、下兩集介紹每棟建築所展現的精神、特色,傳達一個新時代的故事,共同勾勒台灣的新家園。昨日刊出上集,今日續刊下集。


屏北高中 綠風格 校園似田園

記者林耀文/專題報導

國立屏北高級中學校園榮獲2005年全國綠建築獎與2006年度全國建築首獎,讓一個看得到藍天,聽得到鳥叫,聞得到花香,感覺得到風涼,觸得到水意的生態校園規劃理想在這裡實現。

參與規劃並實際改造校園景觀的屏北高中教務主任郭明昇表示, 創校才三年的國立屏北高中,已通過綠建築指標規範項目,包括綠化量、日常節能、水資源、室內環境、生物多樣性等五項指標,成為政府核定的「水、綠、節能與資源再利用的永續校園」指標示範學校。校舍採用的綠建築技術,主要考量聲音、光線、空氣、水等元素對生態的影響,整體設計則以減少對環境衝擊為重點方向,包括在建築物與開放空間之間植入生態林與生態池,並以它們為空間中的軟性介面,使校園生活猶如記憶中的田園型態。

郭明昇表示,由於空間所呈現的形貌可以引導人的行為模式,因此塑造了一連串的流動性空間,自然形成數個具備角落認同的聚集場所,改變了現代垂直水平走向的武斷性分割。師生們可以聚集在屋簷與樹蔭下進行討論,並包覆在一個莊園式的空間氛圍之中,藉此凝聚師生之間的情感與向心力。

校門入口處的中心廣場,摒除以往軸線式的入口意象,改採開放的態度,並藉由行政中心、圖書館、體育館及活動中心的串聯,圍塑出內聚的校園廣場,並以圖書館做為整體校園之中心意象。

全校82%面積為透水鋪面,所有雨水、生活水皆回收循環再利用,基地生態保存的方式,則保留當地原生草種及地區植物,營造適當環境與基地原生物共存。校區以台灣原生物種植栽為主,並引入400多種多層次植栽植物,以人工溼地架設成為中南部水生植物基因庫,並建立屏東區水生植物教學中心。


福興農會穀倉 新舊結合 具懷古風

記者陳品竹/專題報導

活了七十年之久的彰化縣福興鄉農會的老穀倉,重新有了新生命。木樑溫潤的氣息中加入冷硬堅強的鋼覆屋頂,被時間洗鍊過的紅磚牆,錯落著灰色鋼樑,彰化璀璨的陽光,為這棟建築注入色彩與活力。

完工於日治昭和十年(1935年)的福興鄉農會穀倉,具有儲藏、輸送、碾米的功能,但在現代先進的冷藏技術及便利的交通運輸下,這座穀倉功能已式微,因而被閒置荒廢。不過,它屋頂上突出幾座木造老虎窗的造型,及紅磚土埆牆的特殊結構,在在見證先人建築的智慧,因而有了修復再改造,而成為彰化縣地方產業的交流中心。

這座穀倉分為儲糧室、中央輸送帶及碾米房。儲糧室共有16間,分列東西兩側,每側各有八間,檐下的廊道繞著儲藏室一周,在兩間儲藏室的上方,即有一座老虎窗,兼具採光及通風。八座老虎窗,也形成整個穀倉美麗的外觀,尤其在夕陽照耀下,更有一種懷古的氛圍。

兩間儲藏室中間,是中央輸送帶,每間儲藏室設計有溢流口,當要把稻穀輸送出去時,儲糧室稻穀即可從溢流口溢流至輸送帶,輸送帶再將稻穀送至碾米房碾成白米。

即使在機械發達的現代,看看這座穀倉精細功能及典雅外觀造型,我們仍不得不讚歎先人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建築智慧。

也因為這座穀倉如此美麗及完整,無論是做主題建築修復或將米倉改為地方產業交流中心,建築師莊學能、石昭永、設計師邱文傑,都採取順著原建築既有脈絡,僅在適當空間介入現代建材,形成新舊維構琴瑟和鳴的協調。例如保存舊建物木樑,但卻加了鋼覆的屋頂。在兩座米倉充滿復古風華的紅磚牆的中間,錯落著鋼筋樑柱,陽光斜照下,樑柱光影復映在紅磚牆上,美麗而動人。在以山檜木為樑的舊空間內,掛的是極度現代感的金屬吊燈。新、舊,紅磚、鋼筋,現代與農村,這種看似應該強烈的對比,在這裡都找到它們相互可以了解的對話。

在穀倉內,刻意保持牆面裸露的土埆磚牆。不將原來老舊的屋頂拆除,卻外加鋼頂。以鐵軌枕木舖成步道,厚實而溫暖,這是保存對舊建築原有的記憶。


中台禪寺 科技道場 佛國再現

記者佟振國/專題報導

2001年9月1日,坐落於台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的中台禪寺落成啟用,這座融合新時代科技與佛教教理的禪宗道場,獲得2002年台灣建築獎及2003年國際燈光設計卓越獎,寫下國內宗教建築史的新頁。

中台禪寺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開山方丈惟覺老和尚也參與規劃設計,興建七年完工,可說是宗教大師與建築大師腦力激盪的結晶。

中台禪寺不論整體或單一殿堂,都融合藝術、文化、科學及弘法功能。遠望恰似修行者靜坐群山中,正面直接而上,則象徵「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兩側的大、小天梯與菩薩殿,象徵一步一腳印的修行,終致圓滿結果。

中台禪寺殿堂包括一樓四大天王殿、二樓大雄寶殿、五樓大莊嚴殿、九樓大光明殿、16樓萬佛殿,以及五、九樓設有大禪堂與上禪堂,其中以黑花崗岩雕刻而成的四大天王,高達12公尺,分鎮於殿堂四方,瞋目而視,為眾生驅除酒、色、財、氣的邪念。

來到大莊嚴殿,舉目所及是仿敦煌石窟圖案彩繪而成的天花藻井,以及四周鑲滿銅製的千佛牆,展現重重無盡、圓滿莊嚴的佛國世界。

大光明殿的特色就是全白的殿堂,供奉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象徵人人都有清淨的本性,而殿堂天花板是以粗細不同的通信光纖,營造滿天星斗的景象,是現代科技的傑作之一。

萬佛殿中心矗立以傳統大木作工法與榫接而成的藥師七佛塔,為獨特的塔中塔形式。最特別的是殿堂兩側設計高30公尺、寬16.5公尺的無框架抗拉結構大帷幕玻璃,震弧達43.9公分,足以抵擋強震、耐風壓,並採蓮花瓣造型,為科技與藝術的結晶。

至於中台禪寺頂端的金頂為摩尼寶珠,球形結構外層覆蓋金色鍍鈦板,內部天花板彩繪蓮花藻紋,牆面則是不鏽鋼鍍鈦飾刻,都是高科技工法的展現。

中台禪寺的室內設計將燈光結合佛像,表達出宗教寧靜、安詳、神聖的特色,同時採用節約能源及容易維修的燈具,繼台灣建築獎之後,隔年由美國國際燈光設計師協會頒發「2003國際燈光設計」卓越獎,獲得國際肯定與高度評價。


黑面琵鷺中心 賞鳥休憩 尊重自然

記者林耀文/專題報導

每年冬季,黑面琵鷺定期飛來台灣渡冬,全球的生態學家、愛鳥人士也在此時趕來參加這場黑面琵鷺群集的盛會,台南縣七股溼地就是黑面琵鷺冬天的故鄉。七股溼地內,「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就興建在水面之上,如同太極內斂且擴張的氣勢,生長在一水之上,建構一個特殊的生態建築。

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主任蔡昌憲指出,由於考量七股當地自然環境與生態保育維護,在規劃建築物時,建築師廖偉立即以順應環境特色、尊重自然生態為主要設計原則,量體壓低並分散配置,降低對景觀的衝擊效應,也圍塑出饒富趣味的戶外空間。建築空間上則表現極力向外伸展的氣勢,引進室外寬闊的視野景觀融入室內。

該保育管理中心的構造方式相當特殊,是以鋼構立於基樁上的高架方式,規劃矗立在原本的魚塭地上,而為了維護原有地貌條件,將魚塭整理成為目前的生態水池,兼具生態及景觀上的意義。建築材料則以雨淋板搭配金屬板等低污染的材料為主,達成環保與節能要求。建物主要空間內容包括展示室、辦公室、大會議室、視聽教室、生態產品販售空間、咖啡廳、觀景平台、戶外廣場等。

該中心附設咖啡廳店長吳孟謙說,曾文溪口的七股溼地,目前是全台黑面琵鷺聚集數量最多的地方,每年固定吸引許多國內外研究人員及賞鳥人潮。今年的黑面琵鷺保育季開鑼後,不少遠從日本、韓國與歐美國家而來的賞鳥人士與保育團體,即前來管理中心交流訊息,由於咖啡廳的位置正好面向海岸,這些國外賞鳥人士,相當偏愛在咖啡座區欣賞夕陽西下美景,也成為一些小情侶在賞鳥之餘,留下甜蜜回憶的空間。


921地震紀念館 斷層遊龍 抽象美學

記者陳品竹/專題報導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那一夜,不只台灣的大地被撕裂,無數的家園一夕間被震碎,人心也破裂。為紀念那一夜,政府興建了921地震紀念館,展現大地被撕裂的悲哀,更強調絕處逢生的意志。

依台灣省文獻會編印的「921集集大地震救災紀實」一書,到1999年底死亡人數為2458人、47人失蹤、707人受傷,房屋全倒有5萬0450間、半倒有4萬6306間,但之後再統計的資料,卻比這些紀錄數字更高。

921地震紀念館第一期工程是以斷層保存館為主,因此車籠埔斷層成為表現的主角,而館內館外許多建築意象,則是從因車籠埔斷層錯移而隆起2.5公尺的跑道所衍生。整個建築以保持當時的「災情」為主,又搭配抽象的視覺美學。

例如建築形狀宛如遊龍的921地震紀念館,本身看來就像是個斷層帶。半弧形的入口處,是以河堤斷裂的概念來設計;斜坡式的參觀路線,表現的是地震造成大地崎嶇不平的意念。大量玻璃的運用,讓館內充滿著光,這是設計師邱文傑,希望大家不要陷入悲傷、悼念的情緒,而是記取地震的教訓後,能往前看,更珍惜現有的生命。

在館內,保留著一個斷層面,陽光可斜射進來,展現「絕處逢生」的信念。大量的玻璃,讓館內、館外視覺無礙,表達的是人與自然要坦然以對、和平共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