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買貴了 日企海外收購損失慘重

2017/06/12 06:00

日本企業海外收購累計損失已超過2兆日圓,但即使如此,積極向海外收購仍是一大趨勢。 (路透)

編譯王惠慧/特譯

日本近來陸續出現因過去的海外收購,而導致業績惡化的公司,以東芝等老牌日企為首,海外併購承受的風險也逐漸浮上檯面,據彭博計算,日本企業海外收購累計損失已超過2兆日圓,但即使如此,積極向海外收購仍是一大趨勢。

東芝因投資美國核電子公司西屋電氣(WH)導致巨額虧損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東芝承受的虧損和處理後續問題,截至2017年3月底的會計年度為止,東芝總公司最終淨損估計將超過1兆3600億日圓。

另外,今年4月日本郵政則因澳洲物流子公司拓領(Toll)導致虧損4003億日圓,日本Sony公司也因美國電影事業造成1121億日圓損失。住友金屬礦山公司(住友礦)為旗下智利銅礦事業認列800億日圓損失;日立製作所也因美國核能事業,上個財年認列約700億日圓的損失。

東芝因西屋電氣帶來的損失,連帶整個集團陷入資不抵債的窘境,不得不把最賺錢的金雞母─半導體事業賣掉,來挽救整個集團;日本郵政則是面臨自2007年民營化以來首次的財務赤字。日本企業至此重新認識到,海外併購可能發生動搖集團整體財務的風險。

國內市場萎縮 併購求成長

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學術院教授宮島英昭分析,自2011年開始日本進入第三波的海外併購熱潮,主要背景來自日本國內的併購停滯,加上日圓升值,日企在海外的大型併購案急遽增加。在國內市場萎縮的情況下,海外併購被視為唯一一條維持公司成長的路徑。

但事實上,從過去經驗判斷,海外併購的風險很高。根據德勤(DTTL)在2008年、2010年及2013年的海外併購案調查,達成其併購目的的案例僅30%。宮島英昭指出,海外併購的高風險,主要在於公司獲取的海外情報不足,無法準確判斷收購後能創造多少價值,才會以過高的溢價進行收購。

平均溢價接近50%

他分析2005年至2016年併購金額超過500億日圓的大型海外併購案,其中最高溢價的案例是去年日本住友製藥以併購前股票價格溢價123%,買下加拿大製藥公司Cynapsus Therapeutics;而大型海外併購案共34件,平均溢價為48.5%、接近5成。他認為培養收購後管理層面的人才和訂定評價目標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先前日本郵政社長橫山邦男在記者會上曾表示,太急於進行收購,因此買在太高的價格;住友礦執行董事緒方幹信則指出,公司是在「全球銅業熱潮當中決定進行投資,眼睜睜看著人力成本和建設費用不斷上升」,住友礦在2014年陷入赤字,主要就是因為誤判情勢,高估了這起併購的價值。

日企海外併購 熱情不減

即使情況如此嚴峻,日本併購海外企業的熱情仍然沒有減退,根據彭博彙編的數據,2016年日本企業進行的海外收購金額為12兆5400億日圓,不僅創下12年的最高紀錄,且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增加。

一橋大學大學院國際企業戰略研究科教授伊藤友則指出,日本企業有個特色,那就是常觀察競爭對手,「在某個產業領域,若有一家公司開始進行海外收購,其他公司也不會認輸,著手計畫收購,近來飲料業界、保險業界也開始吹起類似的風潮」。但他表示,就是這種不願落單的心態,造就了不斷反覆失敗的海外收購。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