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尤昭文今參加本報「應對國際變局:掌握未來的投資機會」投資論壇。(記者田裕華攝)
〔記者張慧雯/台北報導〕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尤昭文今參加本報「應對國際變局:掌握未來的投資機會」投資論壇時指出,觀察全球趨勢後會發現後,可發現成功的機構投資人,都正在將資產從股債向更多不同類別進行分散,但台灣資產配置仍非常集中在股與債,其他不被看見、但國外已經在做的新產品仍相當欠缺,「另類資產」仍處於極初期,接下來是否能找到下一個金融或資產管理的新藍海,是值得共同思考的事。
他指出,麥肯錫在9月提出關於資產管理的報告,當中提到三個趨勢,其中一個就是目前全球機構正在做的「降低美元曝險」。不是「去美元化」,而是因應地緣風險、美中對立、以及對未來通膨與美元走勢的不確定,許多大型機構(包含日本、歐洲甚或部分亞洲)正 適度減少美元部位,避免資產過度集中,加上未來美元貶值的可能性,提高多元化配置的需求。
尤昭文分析,若是從國際機構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變化,也可以發現,另類資產的比重都在上升。壽險資金需要對長期負債負責,以固定收益為主,債券占約70%、股票 10–20%、另類資產10%左右;退休基金的投資期限更長,承受風險更高,股票50%、債券30%、另類資產約20%;主權基金存續期間更長,追求長期報酬,股票50%、債券20%、另類投資約30%。
他認為,回到台灣的情況,台灣資產管理產業近年成長速度驚人,投信含 ETF 管理規模約14兆,境外基金約4兆,合計接近20兆,今年產業整體成長甚至達15%,其中 ETF 就佔了一半(超過7兆),非常驚人。但與國際相比,差異很明顯,國際機構另類投資比重約20–30%,但台灣只有0–0.5%,所以台灣資產配置仍非常集中在股與債,其他不被看見、但國外已經在做的新產品仍相當欠缺,「另類資產」仍處於極初期。
尤昭文表示,在觀察全球趨勢後會發現,可發現成功的機構投資人,都正在將資產從股債向更多不同類別進行分散;而台灣已累積大量資本,也擁有強大的半導體與AI產業,接下來是否能找到下一個金融或資產管理的新藍海,是值得共同思考的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