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將成四中全會焦點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恐將陷入全面停滯

2025/10/20 05:53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正深陷一種競爭過度的循環,摧毀企業利潤,讓勞工陷入殘酷的生存競賽,並助長通貨緊縮的惡性螺旋。(法新社)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正深陷一種競爭過度的循環,摧毀企業利潤,讓勞工陷入殘酷的生存競賽,並助長通貨緊縮的惡性螺旋。(法新社)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中共20日將召開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華爾街日報18日指出,中國正深陷一種競爭過度的循環,這場激烈的內鬥正在摧毀企業利潤,讓勞工陷入殘酷的生存競賽,並助長通貨緊縮的惡性螺旋。

華爾街日報18日報導,這種現象被稱為「內捲」(involution),這是1個原本冷僻的學術詞彙,如今卻成為中國人生活的寫照,也是描述這個世界第2大經濟體主要問題的關鍵詞。

簡而言之,內捲意指即使中國正努力在人工智慧(AI)、再生能源、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上追求全球主導地位,其經濟的多數部分卻陷入惡性競爭的低價循環,正逐步滑向全面停滯的邊緣。

價格戰與供給過剩也愈來愈成為地緣政治的包袱。中國工廠出廠價格已連續第4年下跌,消費者物價幾乎停滯,顯示內需不足。由於國內市場疲弱,中國製造商出口量持續上升,世界各地的政府則抱怨廉價中製商品湧入,衝擊當地產業。

隨著美國和中國的貿易緊張再起,川普政府押注中國經濟的這些脆弱點,將使北京在談判中處於劣勢,並認為美國可藉加徵關稅、打擊中方出口,來施加更大壓力。

「內捲」將是中共高層在四中全會上的焦點議題之一。該會議將討論下一個5年計畫,面臨如何在創新與過剩之間取得平衡的高風險抉擇。技術創新預料仍是北京藍圖的主軸,但這種產業政策可能反而加劇生產過剩與價格戰。決策者也同時考慮新的措施以刺激內需。

報導指出,「內捲」這個詞不會出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中。在人類學上,「內捲」原指一種「沒有進展的變化」(change without progress)。一般而言,它意指過度競爭,但如今已成為一系列經濟病灶的代名詞,尤其是通貨緊縮與產能過剩。

「內捲」最早在2020年於中國社群媒體上流行起來,當時主要被年輕人用來形容他們在教育與職場中面臨的無盡壓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所長項飆指出,「整個遊戲毫無意義、令人崩潰、筋疲力竭。他們想逃離,卻找不到出路,因為所有人都在做相同的事。」

此後,「內捲」也被延伸用來形容產業中供需失衡導致的激烈價格戰現象。在近幾年房地產市場低迷之際,中國擴大對製造業的依賴做為成長引擎,透過補貼與貸款扶持企業,尤其集中於政府偏好的高科技領域,例如電動車與太陽能板。與此同時,房市蕭條削弱消費者的信心,家庭傾向儲蓄、減少支出。

當商品太多而需求不足時,企業便會降價吸引消費者,出清庫存。以汽車業為例,中國有超過100家電動車製造商為求生存而廝殺。今年稍早一輪低價促銷後,部分比亞迪車款售價甚至低於8000美元(約24.5萬台幣)。根據中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的調查,今年上半年僅3成經銷商有盈利,近4分之3曾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車。

這種低價促銷短期內或許會讓消費者受惠,長期卻會讓企業被迫削減成本:壓低工資、凍結招聘、裁員、甚至壓縮整條供應鏈的利潤空間。

勞工壓力也急遽上升。中國受薪階級早已抱怨所謂「996」工作制(早上9點到晚上9點,1週6天)。如今,他們甚至自嘲已變成「007」(0點到0點,1週7天)。

報導指出,中國過去也曾經面對產能過剩,但經濟學家指出,這一輪的規模更廣、影響更深。上一次嚴重通縮約在10年前,過剩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與鋼鐵等大宗商品行業。北京當時透過「供給側改革」設立產量配額、推動合併、關閉「殭屍工廠」。

如今情況不同,各種行業的民營企業都受到波及,使中央政府難以透過行政手段全面調整。經濟成長放緩、房市低迷、青年失業率高,讓政策空間更受限。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波說:「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內捲」,必須重塑整個經濟結構,讓消費成為主導力量,而非繼續依賴投資與製造業。否則,「內捲」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追求「產業自主」與「科技領先」所付出的代價。

澳洲麥格理金融集團(Macquarie Group Lt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指出:「內捲既是中國模式的特徵,也是它的缺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