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前總理莫里森表示,保衛台灣具有道德、戰略和歷史意義,台灣在一個所有人都承受壓力的地區體現著希望、自由和民主。(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澳洲前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美國期刊《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上撰寫專文「保衛台灣為何重要」,他表示,保衛台灣具有道德、戰略和歷史意義,台灣在一個所有人都承受壓力的地區體現著希望、自由和民主。
無論身處紐約、雪梨、東京或台北,台灣都至關重要。它是印度和太平洋地區和平與穩定,以及每個珍惜自身主權、安全和自由的國家的基石。
如果台灣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控制,後果將不限於台灣海岸線。它們將衝擊全球市場、聯盟和供應鏈,重塑未來幾十年的權力平衡。這將使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停擺顯得微不足道。
莫里森任職總理時即致力於加強聯盟,建立像澳洲聯合自衛隊(AUKUS)這樣的新夥伴關係,以深化對中共地區霸權野心的集體威懾。這段經歷讓他領悟到四個道理。
第一,台灣的未來直接影響著各國的未來。維持現狀並非利他主義或權宜之計,而是對集體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其利害關係遠大於半導體的價格性,甚至遠大於一個擁有2400萬人口、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的存亡。
如果台灣淪陷,印太地區的戰略格局將在一夜之間改變。包含中國軍事力量的第一島鏈將被打破,美軍將被推回第二島鏈,並削弱其有效地區制衡的能力。如果台灣被中共控制,解放軍將能夠透過巴士海峽和宮古海峽將其空中、海上、飛彈、網路力量投射到菲律賓海。
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之間的海上和空中交通將穿越中國有效控制的空間。和平時期的騷擾將成為常態,危機時期的封鎖將成為絕對。來自台灣的飛彈弧線將深入西太平洋。海底感測器和反潛飛機將使北京能夠追蹤穿越呂宋海峽的美國及其盟友的潛艇。日本和韓國的海上能源通道將面臨脅迫,而台灣附近的海底電纜,數位經濟的動脈可能被竊聽或切斷。
第二,台海衝突將摧毀所有人,包括中國。一旦爆發,無人能輕易重啟局面。即使是「成功」的入侵或封鎖,也會造成巨大的軍事和經濟損失,並使中國經濟陷入多年癱瘓。
若認為封鎖可能是一種良性替代方案的想法,是一種危險的幻想。封鎖是一種戰爭行為,很可能升級,對雙方都帶來巨大損失。制裁是先決條件,但在如此壓縮的戰場上,一個誤判可能會在一夜之間將對抗變成戰火。
第三,美中都還沒有足夠的精力來應付一場大規模戰爭。中國領導階層面臨著巨大的內部挑戰:房地產市場崩潰、人口萎縮,以及從債務驅動、生產者主導的成長模式轉向消費主導的永續發展模式的痛苦轉型。中國中產階級的財富遭受了世代損失,消費者信心也崩潰了。
同時,美國和歐洲正在提高貿易壁壘和關稅。川普總統領導下的美國關稅正迫使中國將出口轉向東南亞、印度和歐盟。然而,這些市場已開始反擊,採取反傾銷行動,尤其是針對補貼電動車。
美國對越南和墨西哥商品徵收的關稅正在重組供應鏈,使其遠離中國,削弱中國間接進入西方市場的管道。製造業依然低迷,通貨緊縮持續存在,家庭消費疲軟。中國或許仍能順利度過這段轉型期,但對外擴張的資金支持能力將遠不如以往。如果現在在台灣過度擴張,最終失敗,可能會危及中國的未來。
美國自身也面臨諸多挑戰。烏克蘭、中東、拉丁美洲的禁毒戰爭、國內政局動盪、雙邊貿易協議的達成、法律挑戰以及社會動盪,使得川普的日程安排非常緊湊。此外,儘管中共的言論誇誇其談,但將台灣地位問題與貿易經濟談判混為一談,這並不符合美國或中國的利益。
第四,必須從軍事、經濟、技術和心理加速增強韌性和威懾力。
在軍事上,台灣必須加倍加強非對稱拒戰,而不是追求與中國隊的均勢,以便在最初72小時內削弱入侵部隊。這需要遠高於目前水準的國防開支,以及維持兩黨團結的必要性,而目前台灣兩黨缺乏這種團結。
台灣必須強化其能源基礎設施,審慎重啟核能產能,實現液化天然氣供應多元化,並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節點免受網路和實體攻擊。
在太空領域,台灣必須擺脫對單一衛星供應商的依賴,部署高空中繼平台以支援海底電纜,擴大地球觀測能力,並強化和提高地面控制站的機動性。能夠快速發射和補給至關重要,可能可以透過美國、日本和澳洲的盟友基地進行。
最重要的是,台灣及其夥伴必須贏得資訊戰。台灣是今天的西柏林。上世紀的柏林空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自由世界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現在也必須如此。台灣應該展示並傳達其保衛自己的決心及其重要性。
目前,北京尚不具備封鎖或入侵的戰略考量,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為了維護和平,我們必須建立維護和平的能力和聯盟。這意味著現在就要做好準備,而不是事後再爭論,並確保北京毫無疑問地明白,侵略的代價將是災難性的,不僅對台灣,而且對中國本身也是如此。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