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PPI已連跌3年。(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中國的通縮壓力揮之不去,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雙雙下滑,顯示內需疲軟與貿易緊張對消費者與企業信心造成衝擊。
路透報導,儘管中國9月的出口成長反彈,但北京與華府新一輪的貿易措施及威脅,再次引發對中國就業市場與通縮加劇的疑慮。中國決策者迄今尚未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因擔心股市泡沫恐導致2015年的股市崩盤重演。
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公佈,9月CPI年減0.3%,減幅雖較8月的下滑0.4%縮減,但仍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年減0.2%。PPI年減2.3%,從8月的下滑2.9%,減幅縮小,並符合經濟學家預期。
中國生產者物價幾已連跌3年,重創製造業的獲利,這些企業因美國貿易政策而飽受生產干擾之苦。而在美國的關稅措施對中國出口造成壓力之際,疲軟的消費者需求則加劇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黃梓純說,「我們預料今年與明年中國的CPI與PPI仍維持通縮格局,決策者現在對通縮問題較嚴肅看待,但我們懷疑他們提出的供給端解決方案,在欠缺大規模需求端的支撐下能否奏效」。
中國政府今年加強打擊各產業的慘烈價格戰,包括採取行動,控制工業產能,甚至警告將關閉產量超過規定的工廠。
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學家徐天辰說,鑑於需求相對疲軟,相關措施不太可能立即拉抬CPI。而CPI的穩定性仍然脆弱,尤其因房市尚未復甦,勞動市場依然疲軟的情況下。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琳也表示,第三季成長動能放緩,加上又一個月陷入通縮,顯示貨幣寬鬆政策仍有可能,「因此11月仍是觀察潛在寬鬆的有趣窗口」,如果與美國的貿易談判進展不順利,中國人民銀行將有更多彈藥來支持市場。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