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以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未來雙方將攜手開發AI基礎設施與PC晶片。(歐新社)
輝達預留未來代工選擇權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輝達(NVIDIA)宣布將以每股23.28美元、總額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未來雙方將攜手開發 AI 基礎設施與 PC 晶片,這項重磅消息,引發市場諸多聯想。
業內人士認為,一家是CPU龍頭,一家是GPU霸主,雙方將從競爭對手變成「政策共生體」,震撼了半導體圈,恐牽動未來晶圓代工、設計公司、政府政策與供應鏈權力版圖的潛在重組。
分析師指出,過去十年輝達和台積電幾乎緊密綁定,以供應鏈關係來說,輝達的高階 GPU(Hopper、Blackwell 等)大量仰賴台積電先進製程與封裝(如 CoWoS / InFO)。然而,這次輝達對英特爾的投資,並非要立即替代台積電,但也是另一個為自己在未來建立「選項性」策略路徑。
現階段的英特爾在18A製程上的良率仍低,外部客戶尚未明朗,其代工業務也幾乎以自用為主。同時,若要在未來真正替代部分 GPU / AI 晶片需求,英特爾還得面臨製程進展、良率提升、封裝生態成熟化等多重挑戰。
因此,在可預見的中、短期內,台積電仍是輝達GPU的核心代工夥伴。但這筆投資改變的是「未來的選擇權」,只要英特爾的製程成熟、封裝穩定時,輝達也可考慮分配部分訂單至英特爾,這將使其在與台積電的協商中擁有更大的籌碼。這種「選項價值」是目前市場不可忽視的一環。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左)在社群平台PO與黃仁勳的合照。(圖取自Lip-Bu Tan X帳號)
英特爾「過去33年試圖幹掉輝達」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受訪表示,英特爾「過去33年試圖幹掉我們」,但現在「我們是戀人」而非敵人。
據了解,輝達與英特爾在2009年雙方因晶片授權權益鬧上法院,2011年英特爾以15億美元和解。進入 AI 時代後,英特爾開發 Gaudi 加速器正面挑戰輝達的 H100、B100 GPU;
如今卻因 AI 基礎設施需求爆炸性成長,選擇攜手合作。
分析師指出,輝達投資英特爾50億美元,佔其現金儲備約16%,意義重大。這讓輝達在美國政府「全力扶植英特爾」的局勢中,不再是局外人。在政治層面,這筆投資讓輝達與華府的供應鏈政策綁得更緊,取得一種「政策共生」地位。
在產業層面,為輝達創造了一項長期選項(optional leverage),若未來英特爾 18A 製程成熟,或其先進封裝技術(Foveros / EMIB)能穩定量產,輝達便可擁有台積電之外的第二供應鏈。
不過,根據官方說法,這筆交易是雙方要共同打造「NVIDIA 客製 x86 CPU 以及整合 GPU 的平台」,英特爾為輝達打造整合系統,而輝達則獲得英特爾在CPU / x86 生態上的「進入票」,這是雙方合作的技術基礎。但市場卻認為,輝達攜手英特爾做x86 SoC,筆電品牌供應鏈恐將大亂。
據報導,長期以來,PC市場的CPU主要由英特爾與AMD兩大廠商壟斷,品牌廠僅需在兩者之間分配訂單與產品線。然而,近年高通(Qualcomm)與聯發科等 Arm 陣營積極推進 Windows on Arm 平台,筆電市場開始出現第三種架構的競爭。
若未來再加入英特爾與輝達開發 x86 SoC,整體供應鏈將更加複雜,恐將重新定義 PC 產業的供應鏈權力結構,品牌商在生產與採購上的難度勢必大幅提高,承受成本與整合壓力。
英特爾和輝達以「x86+CUDA」策略,共生作戰。(路透)
「x86+CUDA」共生作戰 雙方各有盤算
分析師指出,輝達與英特爾宣布結盟,表面上是技術互補,但實質上是兩大半導體巨頭為了在 AI 新時代重新劃界的權力之戰。對於英特爾而言,真正的目的遠不止於引進資金或技術,而是要重新奪回過去在 PC 與伺服器市場的主導地位。
英特爾先前多次錯失行動運算與 GPU 浪潮,在自研產品如 Arc 顯示卡與 Gaudi AI 加速器屢屢受挫,透過此次與輝達合作,以「戰略借力」在AI伺服器供應鏈中重新卡位,找回昔日「定義平台」的角色。
對於英特爾而言,這是一次久違的翻身機會,要重奪主導權,就必須確保未來的AI資料中心仍以Xeon CPU與其伺服器架構為核心骨幹。因此,這次與輝達的合作更像是一場「戰略借力」。藉由輝達的品牌光環與軟體生態(尤其是 CUDA 與 NVLink),英特爾有機會在 AI 伺服器供應鏈中重新卡位,找回昔日「定義平台」的角色。
至於輝達的盤算,這筆投資則是一場更深層的「市場滲透戰」,藉由與英特爾x86體系共生,滲透更多企業級與政府系統客戶,這是以往輝達難以輕易觸及的領域。儘管輝達憑藉GPU成為AI運算的引擎,但在作業系統(OS)、編譯器(Compiler)與企業級系統整合上仍是輝達較弱的一環。
分析師指出,英特爾不再只是「代工復興」,而是試圖透過輝達重返戰略核心;輝達也不只是硬體巨頭,而是要成為掌控從軟體到運算骨架的生態中心。這場合作既是共生,也是博弈。未來的 AI 世界,將不只是 GPU 的競賽,而是誰能定義整個運算架構的遊戲規則。
市場認為,輝達投資英特爾不但可分散風險,還可享「政治紅利」。(路透)
分散風險到「政治紅利」重塑美國晶片產業分工
對於輝達為何要入股英特爾,市場出現不同說法。其中,旅美學者認為,輝達投資英特爾,一方面是策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在美國政府面前加分;但也有人認為,這筆投資絕非純商業合作,帶有明顯的政治與戰略意圖。
近年,美國政府在大力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資助晶圓廠與設計公司,以鞏固國家在 AI / 高端製造的供應鏈據點,輝達此舉可被視為與美政府政策方向高度一致的策略布局,未來也可享受「政治紅利」。
分析師指出,在美國內部科技與國家安全框架下,政府更可能支持這類「重振本地製造、降低對外依賴」型的合作,這樁投資將牽動整個晶片產業生態,值得注意的是「設計公司與製造公司雙向綁定」的新範式。
據了解,在傳統模式,晶片產業有清晰的分工,設計/IP 公司(如輝達、AMD)專注於架構與電路設計,並將製造外包給專業的晶圓代工廠(如台積電、三星),而IDM 廠商(如英特爾)則自行設計和製造。但這次輝達成為英特爾的股東/合作方;這意味著,設計與製造角色的界線被弱化。
業內人士直言,這項合作不僅是技術或市場市佔的結合,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晶片產業供應鏈的傳統邊界,也帶來了戰略價值,以及可能促成其他設計公司(像 AMD、Broadcom、Qualcomm 等)也會思考類似股權或合作布局。
此外,美國政府持股英特爾攸關國家安全、供應鏈主權的考量。輝達與英特爾的合作若能被視為國家戰略的一環,可能使美國政府對所有晶片產業的補助與政策傾斜趨於集中於「有戰略意義的合作體系」。換言之,一些區塊鏈可能被邊緣化,或資源流向被重定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