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後,其中一家公司將專注於快速成長的業務,例如醬料、抹醬和可常溫保存的食品。(法新社資料照)
卡夫亨氏(Kraft Heinz)將一分為二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食品大廠卡夫亨氏(Kraft Heinz)在9月初公佈重磅消息,宣佈將分拆為2家獨立的上市公司,轟動一時的460億美元(約新台幣1.39兆元)的合併案經過十年時間,再次走向分家。
新公司預計一家將專注於快速成長的業務,例如醬料、抹醬和可常溫保存的食品,旗下品牌包括亨氏(Heinz)、菲力(Philadelphia)和卡夫起司通心粉,以2024年表現來看,這家公司淨銷售額約154億美元(約新台幣4673.13億元),其中約75%來自醬料、抹醬和調味料。
另一家公司則預計專注於食品雜貨和外出食品等業務,卡夫亨氏表示,第2家新公司將是「北美主食組合」,包括奧斯卡.邁耶(Oscar Mayer)、卡夫切片起司(Kraft Singles)和可午餐(Lunchables)等品牌,淨銷售額約為104億美元(約新台幣3155.88億元)。
卡夫亨氏執行長帕特西奧(Miguel Patricio)在聲明中表示,卡夫亨氏旗下的品牌都是具代表性且備受喜愛的品牌,但以目前架構的複雜性,使得公司在有效配置資本、確定優先事項,以及在最具前景的領域要擴大規模變得頗具挑戰。透過分拆成兩家公司,將可以適當的分配關注度和資源,進而釋放每個品牌的潛力,並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
卡夫亨氏在9月初公佈重磅消息,宣佈將分拆為2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法新社資料照)
巴菲特撮合 2015年卡夫食品與亨氏合併
2015年,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與私募股權公司3G資本(3G Capital)合作,推動卡夫食品與亨氏合併,這次備受矚目的合併將數十個代表性的包裝食品品牌整合在一起,打造出北美第3大食品公司。
合併後的公司迅速採取行動削減支出,以提升利潤,但幾年後,公司市值迅速縮水,自2015年合併截至今年8月底,卡夫亨氏股價已下跌約70%,公司市值跌至33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元)。從業績表現來看,卡夫亨氏最近1季的銷售額降了1.9%,這是該公司連續第7季下滑。
在卡夫亨氏陷入困境期間,3G資本曾多次定期減持股份,最終在2023年悄悄退出。波克夏海瑟威則是自2015年兩家公司合併以來就沒動過持股。
卡夫亨氏預計將在2026下半年完成分拆,公司表示,董事會正在努力物色領導其全球業務的潛在候選人。卡夫亨氏也補充,目前位於匹茲堡和芝加哥的總部暫時沒有搬遷的計劃。
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是卡夫亨氏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27%。(路透資料照)
合併導致衰退 巴菲特認錯
波克夏海瑟威是卡夫亨氏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27%,即使其他投資人對卡夫亨氏失去信心,巴菲特始終支持該公司。但在2019年,卡夫亨氏收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傳票,涉及其會計政策和內部操縱。在經過災難的一季之後,巴菲特也承認,波克夏為卡夫亨氏付出太多代價。
今年5月,波克夏海瑟威的2名代表辭去了卡夫亨氏董事會的職務,這代表波克夏海瑟威不再擁有任何席次。
隨著這家公司即將再度一分為二,巴菲特坦言,自己不知道手中持股未來的走向。巴菲特表示,十年前覺得,只要把這兩者結合再一起,前景就會很好,但如果誠實地看待這件事,就會發現目前正發生的事情並不令人欽佩。
巴菲特稱,合併或許不是一個好主意,但他也認為,分拆公司並不能解決問題。巴菲特也提到,今年底將接班的新任執行長阿貝爾(Greg Abel)同樣對卡夫亨氏感到失望。但巴菲特也強調,自己不會主動尋求阻止卡夫亨氏分拆。
自疫情爆發以來,整個包裝食品產業的銷售額都急遽下滑,與所有大型食品公司一樣,卡夫亨氏面臨著通膨的壓力。(路透資料照)
健康意識興起 加工食品消費弱化
與所有大型食品公司一樣,卡夫亨氏面臨通膨的壓力,消費者開始紛紛減少支出,或是轉而選擇替代商品,另外,減肥藥物的興起,損害了市場對於零食的需求。與此同時,食品公司也面臨政府當局的施壓,要求去除人工香料和其他添加劑。因此,卡夫亨氏在今年6月宣佈,旗下全品牌將不再使用任何人工色素。
美國銀行(BofA)分析師加爾博(Peter Galbo)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整個包裝食品產業的銷售額都急遽下滑,但卡夫亨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幾乎所有類別的產品都受到了影響。這是因為卡夫亨氏未能跟上消費者的口味,像是卡夫起司通心粉、可午餐等許多品牌,已經不再受到那些尋求更健康、有機食品的消費者青睞。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推動「讓美國再次健康(MAHA)」運動,將糖尿病、肥胖等兒童慢性病歸咎於食品當中的人工成份,這對於旗下擁有奧斯卡.邁耶熱狗、卡夫切片起司、傑樂(Jell-O)果凍甜點系列等商品的卡夫亨氏構成了新的威脅。
前員工表示,卡夫亨是錯過了滿足人們對於更少防腐劑、人工成份等新需求的機會,例如不含高果糖糖漿的番茄醬,而他們也不相信透過成本高昂、可能具風險的行動改變代表性的品牌能夠提升銷售量。
卡夫食品與亨氏在2015年合併,成為北美第3大食品公司。(美聯社資料照)
分拆費用3億美元
卡夫亨氏預估,分拆成兩家公司將花費3億美元(約新台幣91億元),外媒指出,巴菲特並不喜歡這項決定,且分拆的行動預計將花費1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認為分拆不僅花錢還浪費時間,市場也不看好這項分拆計劃。
分析師費雷迪(Nicholas Fereday)直言,分拆後的卡夫亨氏前景依然黯淡。他們分手的事時不會改變任何事情,不會解釋他們將如何為公司注入活力、熱情和清晰度。
Emarketer分析師戴維特肯安(Suzy Davidkhanian)指出,對於投資者來說,此舉可能在短期內釋放價值,但執行風險也顯而易見,除非兩家公司都投資創新,並抵禦自有品牌的侵害,否則分拆可能只會帶來暫時的提升。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