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川普政府宣布挹注英特爾89億美元換取持有9.9%股權。(示意圖,路透)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英特爾是美國科技霸權象徵,如今卻成政府補貼和保護政策的目標,美國政府宣布挹注英特爾89億美元換取持有9.9%股權。《紐約時報》報導,自從英特爾錯失為iPhone提供處理器的機會開始,到先進製程屢次延誤,再到缺席GPU與AI的成長浪潮,英特爾接連的失誤使這家矽谷巨頭由盛轉衰。如今,即便美國政府出手相助,也讓外界憂心它恐陷入新的困境。
報導指出,在過去,英特爾曾孕育矽谷的科技產業,引爆個人電腦革命,英特爾之所以能做到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秉持第三號人物、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的經營哲學,他將英特爾打造為電腦晶片的主導供應商,並建立一種源自他座右銘「唯有偏執者才能生存」的建設性對抗文化。
但在葛洛夫離任後,英特爾逐漸失去鋒芒。公司錯過智慧手機與人工智慧的革命,其晶片製造能力也逐漸下滑。日前,它更成為美國政府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投資案之一的受惠者,就是川普宣布以約89億美元收購公司股份。報導盤點英特爾的4大錯誤決策,點出其衰落關鍵。
首先,2005至2013年擔任執行長的歐德寧(Paul Otellini),拒絕蘋果提出的為首款iPhone製造晶片的請求,因為他認為蘋果的出價太低。後來隨著iPhone成為轟動性產品,他對此表示後悔,歐德寧受訪曾說「如果我們當初接下來,世界會完全不同。」
第二,英特爾長期仰賴個人電腦(PC)與伺服器晶片的高毛利業務,其他研發計畫往往因短期回報有限而被中途喊停。外界批評,這種「灌木叢效應」壓抑了創新,使公司錯失切入新興市場的機會。英特爾高層也曾自嘲,主力的微處理器雖然驅動了PC與伺服器的繁榮,卻會毒害周邊新芽,導致許多新產品專案不是因耐心不足、就是因技術瓶頸而胎死腹中。
第三個失誤,英特爾放棄GPU研發,眼睜睜看輝達稱王。早期,英特爾內部曾嘗試開發能進行平行運算的晶片,目標是模仿GPU的架構,由於英特爾研發的GPU晶片未能達到預期,公司很快放棄這條路線,這卻讓英特爾失去進軍下一個科技浪潮的門票。其競爭對手輝達堅持在GPU上深耕,並逐步擴展至人工智慧運算領域,在AI浪潮後,幾乎所有雲端巨頭都爭相採用輝達的GPU,在短短幾年內,輝達市值突破4.3兆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
第四,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落後,因為無法如期突破新製程,在10奈米與7奈米製程研發不斷延宕,這讓台積電與三星電子在2015年至2019年間超越了它,其晶片製造的霸主地位徹底被打破。
哈佛商學院教授、大約30年擔任英特爾董事的尤菲(David Yoffie)說英特爾能比其他公司更長時間避免沒落,是因為其創辦人與早期員工延長了主導地位,但最終仍逃不過矽谷的顛覆力量。尤菲表示「他們今天的處境,正是葛洛夫最擔心的事。」2018年離開英特爾董事會的尤菲說「他擔心政府干預,擔心自滿,擔心只做漸進式改進。而這些最壞的擔憂,如今全都成真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