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稱,美國究竟為什麼要拿錢來給像台積電等富公司。(彭博資料照)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政府對晶片產業的補貼,再次引發爭議。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直言,《晶片法案》(CHIPS Act)是對英特爾等富公司的「饋贈」,拜登政府時期根本就是「送錢給有錢公司」,把美國納稅人的錢交給市值上兆美元的台積電或規模龐大的英特爾,這「完全說不過去」。
外媒報導,盧特尼克稱,美國究竟為什麼要拿錢來給像台積電這樣市值上兆美元的公司?我的意思是,我們為什麼要給他們錢,讓他們來美國?
有人問盧特尼克,美政府是否會憑藉10%股份在英特爾獲得任何治理職位,他回答不會,並稱這是一個荒謬的問題。他堅稱,「我們只是把拜登執政時期的撥款轉換成股權」。
但《CNBC》主持人大衛費伯指出,美政府在美國鋼鐵交易中獲得了「黃金股」,這使得川普可以否決他不喜歡的公司決策,這種干預顯然讓華爾街有些緊張。
據報導,《華爾街日報》甚至以「英特爾國有化」為題撰文,批評這是變相的企業國家主義。該評論認為,雖然英特爾股價反彈,但一旦政治力介入,企業要做必要改革反而更困難。而政治人物往往不願承擔工廠關閉或裁員的責任,這會拖累企業競爭力。
此外,針對美國政府的入股作法,出現法律爭議。《紐約時報》,這類股權轉換可能引發英特爾股東及產業競爭者的法律挑戰,畢竟這牽涉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
分析師指出,《晶片法案》於 2022 年獲得跨黨派支持,編列390億美元補助資金,目標是重建美國本土晶片生產,抗衡中國在供應鏈上的優勢。依據 CNBC 報導,台積電獲得66億美元補助在亞利桑那州擴廠,英特爾則拿到79億美元。不過,近年英特爾因營運困境加劇,上月宣布裁員15%,多項建廠計畫野放緩,導致美國補助款也延宕撥付。
外媒指出,美國政府的政策轉向,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產業入股。當時政府砸下鉅額資金拯救克萊斯勒與通用汽車,如今則輪到半導體業。外界指出,一旦政府成為股東,未來恐怕難以袖手旁觀,為了避免政策失敗,會持續加碼補貼,讓英特爾幾乎成為「不會倒的公司」。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