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邦指出,2026年AI伺服器歷經2年的高速擴張與高基期效應,明年的成長速度將放緩。(路透)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最新調查指出,2025年全球電子產業市場極為分歧,資料中心建置驅動的AI伺服器需求一枝獨秀,但智慧手機、筆電、穿戴式裝置、電視等終端產品,受到高通膨壓力、缺乏創新商品,加諸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的影響,普遍陷入成長停滯困境。預期2026年AI伺服器歷經2年的高速擴張與高基期效應,明年的成長速度也將放緩,整體電子產業的增長動能將更加趨緩,正式進入低速成長的盤整期。
TrendForce表示,2025年電子產業為規避美國潛在的關稅壁壘與地緣政治風險,並受惠於中國上半年的補貼政策,產業鏈普遍出現顯著的提前拉貨現象,如伺服器(server)、平板、筆電、監視器與汽車的出貨動能,皆從下半年傳統旺季轉移至上半年,導致全年出貨比例趨近上下半年達5成比五成。此情況雖助益廠商上半年營收,卻同時為下半年埋下隱憂,一旦提前拉貨的動能耗盡,第四季恐將面臨訂單量萎縮、高通路庫存去化的雙重壓力。
TrendForce預估,2025年AI 伺服器的出貨量將年增逾20%,隨著雲端服務廠(CSP)紛紛集中資本支出在輝達(NVIDIA)高階GPU與自研ASIC晶片,這種情形也將排擠通用型server的採購預算。
TrendForce認為,與雲端AI的火熱相比,應用於終端裝置的邊緣AI (edge AI)話題已明顯退燒。儘管品牌廠嘗試在終端產品中加入AI功能,目前仍停留在話題行銷階段,尚待殺手級應用出現。TrendForce預估2025年智慧手機與筆電的出貨量將持平去年或僅年增1~2%,電視出貨量將年減1.1%,穿戴裝置市場甚至面臨負成長2.8%的窘境。
展望2026年,預估多數消費性產品出貨將較今年持平或僅溫和成長1%上下,穿戴裝置與汽車市場可能衰退。即便是近期表現強勁的AI 伺服器,歷經兩年的高速擴張與高基期效應,明年的成長速度也將放緩,依目前情況評估,2026年的電子產業將面臨挑戰,需待技術突破或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應用出現,才能迎來下一波增長循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