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位藥師,從1家仿製藥店的貨架上取下藥品。(法新社資料照)
癌症用藥費用驚人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幾年台灣銷售金額最高藥物排行,前3名均為癌症用藥,不過先前有媒體報導,肺癌患者因為原廠藥遲遲沒納入健保,原價實在太貴,不少人轉向「孟藥」(即在孟加拉或印度生產的學名藥),但在帶來希望的同時,卻也潛藏品質與安全風險。
根據台灣銷售金額最高藥物,肺癌標靶藥「泰格莎」多年來皆位居首位,年度銷售金額達38億餘元;癌症免疫藥物「吉舒達」排名第2;第3名「癌思停」與第4名「賀癌平」,均用於治療乳癌。
綜合媒體報導,以第1名「泰格莎」來說,每顆健保藥價為3150元,換算每月得花費近9萬元,一旦開始服用就得持續用藥不可中斷,若不符合健保用藥資格者,自費藥價約比健保金額多出百分之10,每顆約落在3500元。
去年10月,健保擴大給付「泰格莎」適用對象,只要是第4期的肺癌患者皆能用藥,也大幅增加用藥量,但在此之前,泰格莎剛在台灣上市時,1天1顆80毫克,要價1萬4000 元,八週就要吃掉約1台國產車的錢。
許多患者可能需要因為自費購買昂貴的藥品,改而尋求所謂的「孟藥」。示意圖。(彭博資料照)
孟加拉產學名藥價格僅原廠1/10
許多患者可能需要因為自費購買昂貴的藥品,改而尋求其他相對便宜來源。這時候,最具爭議的就是透過網路代購所謂的「孟藥」就出現了。在這條灰色鏈條裡,孟加拉不僅扮演合法學名藥生產國的角色,也成為某些仿冒/假藥網絡的製造基地。
這類仿製藥主要來自孟加拉、印度等國,由於當地在特定條件下可合法生產學名藥,藥價僅為原廠藥的5分之1甚至10分之1,因此成為部分病患的「救命希望」。
孟加拉以低成本仿製藥聞名於世,被稱為「窮國藥廠天堂」。根據《Pulitzer Center》專題報導,孟加拉政府早在1980年代實施國家藥品政策(National Drug Policy),扶植本地藥廠生產學名藥,使當地藥價大幅下降,也為低所得國家提供廉價藥源,使這條「黑市」,意外成為「高毛利事業」。
中國媒體《證券時報》曾報導,孟加拉在過去幾十年中,逐漸建立起製藥能力,尤其在學名藥與仿製藥市場具有競爭優勢。舉例來說,孟加拉公司Beximco就成為全球首家公開銷售瑞德西韋(Remdesivir)仿製藥的公司之一。
工人在孟加拉的1家學名藥廠的生產線上,包裝藥片。(彭博資料照)
「孟藥」品質參差不齊
不過「孟藥」並非所有產品都經過台灣或歐美藥監單位核准進口使用。衛福部食藥署曾多次提醒,部分民眾透過非正規管道購買的孟藥或印度藥,可能為假藥或品質不符標準的產品。
這些藥物若含量不穩定、不純或製程不當,恐不僅無效,還可能造成嚴重副作用或延誤治療。
不過隨著市場擴張與監管不足,問題也浮現。根據《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研究團隊對達卡市面藥品進行抽樣調查,約 9.5% 的藥品樣本被認定為次標(substandard)或偽劣(falsified),這代表近1成藥物可能劑量不足、成分錯誤,甚至完全無效。
市面流通的「孟藥」良莠不齊,在合法與非法之間,有些不法業者開始利用制度漏洞、監管薄弱或跨境物流盲點,從事偽藥或貼牌代工。
如同電影《我不是藥王》劇情,許多病人因為買不起藥,因此選擇購買其他國家的藥物作為替代。但有不肖業者看準這個「商機」,從中國製作假藥,送往孟加拉、印度等地,再賣回中國,甚至賣到台灣。
有媒體揭露,中國制假者常貼上孟加拉或印度藥廠標籤,以包裝與宣傳混淆原廠與仿製廠之間的界線。示意圖(彭博資料照)
中國參一咖 假藥魚目混珠
《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曾報導,德里警方曾破獲1個大型假癌症藥品集團,嫌犯以極低成本製作劣質溶液,灌入回收藥瓶中販售,每瓶成本僅約新台幣數10元,卻能以數萬元售出,獲利超過百倍。
與學名藥不同,這種「假的」學名藥可能是廁所這種簡陋環境中被製造、包裝,假冒「孟藥」/印度藥出口,再轉賣回來。但這種藥沒有療效保證,不僅於病人癌症病情無幫助,弄不好反而更傷身。
此外,有媒體揭露,中國製假者常貼上孟加拉或印度藥廠標籤,以包裝與宣傳混淆原廠與仿製廠之間的界線。在這種情況下,「假藥」與「合法孟藥/仿製藥」的邊界經常模糊。
但對許多病患來說,尤其是在醫療資源有限、原廠藥價格高昂的環境中,藥品成了沉重負擔。一些患者寧可冒風險購買來路不明或折扣極低的產品,來延命或減輕病痛。
這也給了假藥業者市場。《中央社》曾報導,多位肺癌患者因付不起正規標靶藥,轉向來源不明的「孟藥」。
孟加拉以低成本仿製藥聞名於世。示意圖(彭博資料照)
跨國假藥網絡成「高毛利產業」
跨國代購、灰色市場、社交平台銷售渠道,也助長假藥流通。當需求強勁,而監管困難,假藥就變成有利可圖的邊緣事業。
很多假藥生產與銷售活動跨越國界,會穿插在合法藥品供應鏈之外。即使某些國家試圖堵截,也常因為「包裹、郵件、代購」模式而難發現,因此邊境管控、海關監查、國際協調也成為瓶頸。
面對假藥問題,孟加拉與印度也有業者試圖扭轉現況。例如孟加拉新創公司Arogga推出藥品追蹤平台,消費者可用手機掃描條碼確認真偽,並比對生產批次、來源與有效日期。
國際上,美國 FDA、歐盟 EMA 等機構亦採用藥品序號、封條與區塊鏈追蹤等技術,以降低假藥流通風險。此外,國際刑警組織、WHO 也持續與各國合作,打擊跨境假藥市場。專家建議,結合國際監管合作、科技手段與合理藥價政策,才能有效保護病患安全。
外媒《OncoDaily》指出,這種跨國假藥網絡成為醫藥黑市的「高毛利產業」,在全球高價癌症藥需求持續攀升的情況下,病患對可負擔藥品的渴求,無形中助長了灰色市場與假藥網絡的存在。
許多患者缺乏藥品質量鑑別能力,很難單憑外觀分辨真偽,但即便送驗,也常缺乏快速、可靠的公共檢測管道。對許多人來說,或許能夠「活下來」比藥劑真偽更迫切。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