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歐洲貿易夥伴頻頻施壓,歐洲企業開始轉向與當地本土銀行合作,不再依賴華爾街大型銀行。(美聯社)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美國川普政府對歐洲貿易夥伴持續施壓,歐洲與亞洲企業正默默進行一場與華爾街「金融脫鉤」的行動,逐步擺脫對美國大型銀行的依賴。據報導,美國銀行在全球債券市場的參與度正明顯下滑,歐洲本土銀行趁勢崛起,重新佈局企業金融版圖。
摩根大通CEO戴蒙曾坦言,由於關稅不確定性,他們在4月以前已經失去了幾筆原屬於華爾街的債券承銷案,轉由歐洲本地銀行接手。
數據顯示,隨著貿易規則變化、供應鏈重組的嚴重衝擊,目前約有一半的非美國公司歐元債發行,美國前五名投行不再參與。在英鎊債券市場,美國大行被「排除在外」的比例更是從去年的47%激增至今年的64%。
這種趨勢在亞洲表現更為明顯,亞洲企業對「美國交易銀行」的依賴度正在下降。研究機構Coalition Greenwich指出,目前有3分之1的亞洲企業計畫在未來12個月內更換主要交易銀行。
據報導,歐洲銀行顯然看到了這個機會窗口,包括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金融機構皆指出,來自企業的新項目詢價(RFP)明顯增多,整體委託案量回升。蘇黎世保險公司Chubb本週發行的一筆人民幣離岸債券,即由渣打銀行承銷。
對此,渣打財務長Diego de Giorgi說得直接,客戶對我們說,他們希望與區域性頭號銀行合作,而非全球巨頭。
不只是承作業務的變化,整體企業信任也出現轉移。瑞銀集團CEO強調,歐洲銀行如今已具備提供「有競爭力的專業建議」的能力,足以與華爾街對抗。羅斯柴爾德銀行的企業融資部門主管也表示,不少企業開始認為,與歐洲或法國投資銀行合作,在融資與併購層面上「更穩健、可控」。
East & Partners分析主管進一步指出,大型企業正積極管理外匯波動、利率變化、地緣政治與供應鏈斷裂等風險,而這些風險正好放大了與美國金融機構合作的脆弱性。他指出,「美系銀行的全球客戶正持續流失,這只是開始」。
分析師指出,川普政策讓全球企業選換一條風險更低、距離更近的金融道路,從華爾街的債券業務縮水,到亞洲企業更換交易銀行名單,看似悄無聲息的金融版圖,正在重塑全球資本市場的權力結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