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董事長方振仁出席自由時報主辦的美國對等關稅對產業的衝擊與因應策略座談。(記者田裕華攝)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中油董事長方振仁今天(28日)出席自由時報產業應變論壇,因中油直接輸美產品、金額少,直接影響很小,但是中下游供應鏈間接影響複雜,以石化業為例,美中角力下可能造成輕裂廠進口料源改變,影響生產成本,「是威脅也是機會」,而中油也會配合政策檢討採購美國油氣。
自由時報28日舉辦「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全解析 產業重塑與資本市場新佈局」論壇,邀請中鋼、中油等業者與會,討論因應之道。方振仁表示,美國關稅對中油影響可從油、氣與石化業三大業務面向分析。
方振仁指出,原油進口是降低貿易逆差的重要項目,以原油為例,中油2017年進口美油約1.84%,去年超過60%,金額達到69億美元。他解釋,西德州原油的含硫量低,且有價格競爭力,中油會配合政策將觀察美國原油與契約等條件,滾動式調整。
天然氣部分,他說,中油自2019年進口美國天然氣50萬噸,到去年來到208萬噸,佔去年全台2113萬噸約10%,並排第三,僅次澳洲38%、卡達LNG(液化天然氣)25%。
方振仁也分析,能源安全包括運輸安全,不論是從卡達來的天然氣或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天然氣航程時間較長,而自阿拉斯加運送天然氣到台灣的航程約10天,能夠解決運輸上安全問題,因此中油3月20日已簽屬阿拉斯加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盼爭取上游投資參與權、「在開採上扮演一定角色」。
談到對石化業影響,方振仁指出,對中油直接影響小,因為中油輸美產品只有甲苯,去年金額為0.98億美元,不過,台灣有機化學產品、塑膠及其製品與橡膠及其製品平均稅率為零到6.5%,因此,美國不論是祭出10%基準關稅或對台灣課徵對等關稅32%,都衝擊我國石化品出口至美國。
方振仁提到,台灣石化業界、廠商對分散市場都已逐步進行,包括對非中市場的日本、越南、印度等出口比例增加;方振仁透露,中油對國內石化業者詢問結果,多對關稅政策採取觀望態度,但普遍認為「機會與威脅共存」。
方振仁舉例,去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一定比例的乙烷、丙烷,但因關稅衝擊,若中國不自美國進口,料源可能改變,改用石油腦生產,而美國的乙烷、丙烷可變成其他國家輕裂廠重要來源,中油也能評估,在煉製製程的原料端局部調整,中油生產成本可降低,對供應鏈而言也是競爭力提升,這會是一個機會。
方振仁表示,能源目前是對等關稅豁免項目,暫無直接影響,但全球經濟衰退抑低能源需求,國際油價呈下行趨勢;中油石化原料直接輸美不多,不過,長期會受到終端產品間接影響銷量,將關注市場動態;另外,降低貿易逆差衝擊,中油也會配合政策,評估對美採購油氣可行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