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警告,若地緣政治割裂和消費支持不足的大環境不變,單靠科技創新難以帶領中國經濟走出通縮的窘境。(路透)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儘管中國近來在一些新科技創新領域有所進展,但摩根士丹利(大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警告,若地緣政治割裂和消費支持不足的大環境不變,單靠科技創新難以帶領中國經濟走出通縮的窘境
邢自強日前在「首席經濟家論壇」年會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包括DeepSeek、智慧駕駛、人形機器人等,今年中國在這些創新科技領域有所進展,並導致投資人對中國AI/科技股的價值重估,但單靠科技創新無法解決國內結構性的經濟失衡或週期性的通縮壓力。
邢自強說,宏觀前景仍具挑戰,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在科技上的進展可能會強化決策層目前的供給側思維,目前主要有2大擔憂,一是在地緣政治衝突升級的背景下,中國對全球需要的依賴,二是資源錯配的風險持續存在。
在對出口的依賴部分,報告說,雖製造業屬於壟斷性競爭市場,但競爭趨於白熱化,整體溢價較低。這意味著若中國經濟持續失衡,就需要繼續依賴出口來維持成長和定價;然而,即將到來的關稅壓力和長期的多極化趨勢,意味著潛在市場規模成長或將低於產能擴張速度。
在持續的資本錯配部分,報告說,中國仍處於上一輪資本錯配後的清理階段,而持續的企業盈利壓力和供給側政策導致的非市場化投資,可能會引發新的資本錯配。事實上,目前面臨的風險是,中國近期在科技方面的進展反而會強化決策層對當前道路的信心。
而在宏觀層面,已可從數據上看到些資本錯配的證據,例如較弱的全要素生產力增速、較低的邊際資本產出率,以及居高不下且仍在上升的負債率。若此趨勢持續,中國的潛在成長速度或將迅速放緩。
此外,經濟和技術衝擊間的相互作用可能錯綜複雜,企業增加AI領域投資,同時減少勞動力投入,這種分配上的傾斜可能加劇中國經濟的不平衡。
邢自強認為,在結構性挑戰下,中國需要推動推動政策「5部曲」,即再通膨、再平衡、重組、改革、重振民企信心,來確保經濟持續成長,並稱在關稅衝擊和「五部曲」進展緩慢且不平衡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從今年第2季開始放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