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WSJ:小心「中國衝擊2.0」 北京有備而來

2024/04/14 07:23

外媒指出,中國的最終目標,是成為先進製造業的全球領導者。(美聯社資料照)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這次中國之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訊息,警告中國不要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

《華爾街日報》指出,廉價的中國商品對全球市場來說並不陌生,但最近的激增讓西方一些人稱之為「中國衝擊2.0」。葉倫指出,中國產能過剩,可能會削弱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並導致供應鏈過度集中。

中國房地產行業崩潰,是造成中國國內需求放緩,以及工廠生產過剩的部分原因。鋼鐵和水泥等直接受到房地產市場放緩影響的行業來說更是如此。不過現在中國已經找到了不同的成長引擎去取代房地產業。去年銀行對工業部門的新增中長期貸款,從2019年的人民幣5910億元(約新台幣2.6兆元)增加至人民幣4.82兆元(約新台幣21兆元)。

與先前的中國衝擊不同,中國已經向供應鏈上游轉移。例如中國公司不是為美國公司組裝iPhone,而是成為高科技產業的領導者。根據Natixis數據,去年電動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板的出口,占中國出口的4.2%,高於2018年的1%。

葉倫不斷敦促中國應該要刺激國內消費,而不是試圖透過出口來實現快速成長。只不過,支持製造業一直是北京政府的策略。以電動車來說,中國政府透過大量補貼來發展這個產業,刺激了一堆公司,但隨著產業規模擴大,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政府就開始取消補貼,讓競爭者自生自滅。

《華爾街日報》指出,目前中國電動車產業正陷入殘酷的價格戰中,就如同多年來,太陽能板和電池的價格大幅下跌。而鑒於汽車工業在歐洲和美國的歷史重要性,低價電動車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西方可能會對這些新類別的中國產品,設置更多的貿易障礙。

當然,中國也不會為此屈服。報導指出,中國的最終目標,是成為對成長至關重要先進製造業的全球領導者,而且中國在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的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

報導指出,成為領導者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這也是中國最近從美國對其半導體產業的制裁中,所學到的教訓。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衝擊」使美國失去了許多的就業機會,不過也有許多美企從中受益,因為這些企業在中國投資以降低生產成本。只不過,這次升級版「中國衝擊」的感覺,似乎比最初的「中國衝擊」更顯不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