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半導體大老:美《晶片法案》傷害台灣 削弱台積電

2024/02/28 12:24

史欽泰、林本堅,謝長泰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闡述美國半導體補助如何削弱台積電實力,使整個半導體產業更脆弱。(路透資料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台積電(2330)前副總林本堅,以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謝長泰在國際專欄《Project Syndicate》共同撰文,闡述美國半導體補助如何削弱台積電實力,使整個半導體產業更脆弱。

「美國晶片法案如何傷害台灣」(How America′s CHIPS Act Hurts Taiwan)文章指出,由於先進半導體製造產業集中在台灣,引起了美國擔憂,若中國全面封鎖或入侵台灣,供應鏈將變脆弱。因此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旨在透過52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補助解決這些問題,鼓勵半導體製造商遷往美國,不過照法案設計,目標無法實現,甚至可能削弱台灣最重要產業,威脅台灣安全。

當今半導體產業由分布全球的專業公司主導,台積電只專注合約製造,主要是高階晶片,其他重要公司有超微(AMD)、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艾司摩爾(ASML)、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和安謀(ARM)。

文章分析,專業化分工有好有壞,好處是,全球供應鏈每部分都可專注最擅長領域並更進步,有利其他供應鏈;其次,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產能均提高,更能抵禦需求衝擊。

不過專業化成本代價是產業易受供應衝擊,這問題非台灣獨有,供應鏈所有環節都有潛在瓶頸,但沒有其他環節和台灣一樣面臨中國領土要求。因此美國和日本為台積電搬遷提供巨額補助,台積電在日本熊本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新廠。

目前熊本1廠完工,台積電許多供應商也一起落戶,但亞利桑那州廠恰好相反,且台積電供應商也較少跟著落腳美國。且文章提到,台積電過去25年在華盛頓州波特蘭廠的經歷,使外界更懷疑亞利桑那州廠的前景。

此外,很難找到能維持競爭力的勞動力也是問題之一,即使提供相同培訓和相同設備,但在美生產成本仍比台灣高出50%。雖然美國工人在晶片設計技術熟悉,但卻缺乏具備晶片製造所需的技能的工人,而這個專業技能在這領域又相當重要。

文章指出,台積電鳳凰城廠將持續陷入困境,因為具備半導體製造所需技能的美國工人實在太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22年曾警告,透過將半導體製造遷往美國來尋求經濟安全,是昂貴且徒勞的做法。

此外,美國補貼的520億美元數字看似龐大,但實際上卻不足以在鳳凰城創建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文章分析,產業政策可以發揮作用,但只有在適當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台積電就是最好的證明。台灣的產業規畫者明確選擇一個建立在現有製造優勢基礎上的利基市場,也沒有試圖複製當時領先的英特爾(Intel)的模式,因為具備必要設計技能的台灣工人太少。同理,日本對台積電的補貼很可能會成功,因為日本已經擁有充足的熟練製造工人。

文章認為,產業政策與戰爭一樣,也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提供免費資金/補助可能使台積電從一間堅持不懈、專注於創新的公司,轉變為成一間更關心如何獲得補貼的公司。而隨著台積電試圖在鳳凰城解決問題的時間越長,管理層對其他事務的關注度就越少,這些問題非常嚴重。

文章最後點出美國晶片法案所帶來的3大風險:首先,若台積電不再關注創新,將影響到美國企業的客戶和供應商,且由台積電晶片驅動的人工智慧(AI)革命可能會逐漸停滯;再者,台積電可能減少對台灣產能的投資,降低整體產業對需求衝擊的韌性;最後,台積電可能會迷失方向,失去先進半導體製造的龍頭地位,進而強化美國對台灣的漠視態度。

評論最後點出,儘管美國晶片法案初衷是好的,但設計卻很糟糕,不但不能在美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製造集群,反而可能對台積電造成長期損害,最終損害台灣長期經濟。

對美國來說,在保護自身經濟安全的同時,加強台灣經濟安全,承諾保衛台灣,並在日本等國進行產能,才可能是一種戰略。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