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大型科技業併購 靠「牙刷」搞定

2014/08/19 11:06

谷歌靠一套自訂的「牙刷測試理論」來評估併購對象,亦即購併目標的實用性是否向牙刷一樣每天都能派上用場,且使用後感覺良好。(路透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科技業近年來興起一波併購潮,靠「牙刷」搞定?許多矽谷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Google Inc, US-GOOG)、臉書(Facebook, US-FB)、思科(Cisco Systems Inc, US-CSCO),如今不再仰賴過去扮演重要顧問角色的投資銀行,而是透過自家內部的發展團隊找尋目標,稱之為「牙刷理論」。

蘋果以30億美元收購高級耳機製造商Beats,專業交易顧問並無派上用場。(法新社)

外媒報導指出,谷歌在決定併購時,已經不看傳統統的獲利、現金流量來評估併購對象,而是靠一套自訂的「牙刷測試理論」,亦即購併目標的實用性「是否向牙刷一樣每天都能派上用場,且使用後感覺良好。」

谷歌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衡量併購對象價值時,通常不看對方獲利、現金流或營收,而是要求併購案先通過「牙刷測試」。若併購對象的產品或專業技術能天天派上用場,甚至讓谷歌成為更有實力的企業,即便對方獲利不佳也值得投資。

這套測試不以評量獲利、現金流量、或銷售等傳統標準為主,強調用處高於獲利,長期潛力更勝短期財務利得。佩吉表示,投資銀行能幫上忙,但未必是討論的核心角色。

「牙刷測試理論」近年來在矽谷廣受科技大廠使用,也透露矽谷科技業者對併購計劃的自主性逐漸提升,不再像閒前仰賴華爾街投資銀行給予建議。

不依賴顧問的併購案正迅速增加,據市調機構Dealogic統計,今年美國科技業超過1億美元的併購案中,有69%未聘請投資銀行擔任顧問,遠高於10年前的27%。

近期案例包括,蘋果(Apple Inc, US-AAPL)以30億美元收購高級耳機製造商Beats,專業交易顧問並無派上用場;臉書於3月以23億美元收購虛擬實境公司Oculus VR,投資銀行家也無法插手;谷歌去年以10億美元併購地圖業者Waze時,也沒有一家銀行有得任何好處。

此外,今年6月,向來排斥投資銀行的全球大型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 Corporation, US-ORCL),斥資約50億美元買下Micro Systems,也是少數不靠華爾街的大手筆交易;2011年微軟(Microsoft Corporation, US-MSFT)以85億美元併購Skype,也是上述不靠投資銀行的案例中,金額最大的交易。

科技業證興起併購潮,科技公司卻與投資銀行漸行漸遠,主要就是因為許多科技主管認為,投資銀行未必能掌握谷歌或臉書這類公司的併購需求。

美國跨國威嘉律師事務所(Weil, Gotshal & Manges)合夥人克里曼(Richard E. Climan)表示,投資銀行對財務評估與談判或許很擅長,但對於評估處於成長早期的科技公司未必使得上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