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豪宅「陶朱隱園」使照取得超過7年,總算出現第1戶「非關係人」成交好消息,且17樓單戶總價高達12億元,每坪單價近400萬元,創台灣豪宅單價最貴紀錄, 令許多人咋舌。
但根據中華工程公告,賣掉的17樓預計處分利益約1.18億元,對比總價12億元、獲利率不到1成、約9.83%,若從2012年取得建照時間為基準點,超過10年磨出一處豪宅,平均1年獲利率連1%都不到、僅約0.76%,比電子代工業的「毛三到四」還不如,實在是錢歹賺。
豪宅獲利率偏低,並非只有「陶朱隱園」,同樣地處北市信義計畫區的知名豪宅「琢白」,2020年3月公告賣出29樓、總價超過6億元,但該戶預計淨利率僅約10%。
「琢白」基地是2012年取得,總額87.13億元、每坪單價高達823萬元,均創當年度土地成交天價;若計算取得土地到29樓該戶售出的8年間,淨利率約10%、平均1年淨利率僅約1.25%。
以這兩處知名豪宅的獲利率來看,在超高總價、每坪天價的華麗表象背後,真實獲利率反不如外界預期的高。
北市還出現豪宅建案賣到虧錢的實例,今年9月,新光人壽公告賣出中正區4戶「總統傑仕堡」,預計處分獲利竟是負數,不但沒賺到錢,還因支付代銷費用、相關稅費等虧損1454萬元。
獲利不如外界預期原因,一是土地成本高昂,再來是工法、建材,甚至需邀請國際著名建築師設計規劃,建築成本自然比一般住宅建案高出不少,甚至每坪造價成本高達4、50萬元。
在土地貴、建築成本高,卻僅有金字塔頂端、少數富豪才買得起的情況下,時間也成為成本之一,沒賣出去之前,包括支出利息、養護、持有稅等,都是建商必須負擔的支出。(記者徐義平)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