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者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六日投書《金融時報》指出,近來有關中國可能讓人民幣重貶來救出口的臆測甚囂塵上,但人民幣大幅貶值沒有任何意義和好處,反而會產生深遠的政治和經濟後果。
馬格納斯指出,中國擁有巨額的製造業貿易順差和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二%的國際收支順差,近來市場仍傳出中國可能讓人民幣大幅貶值的臆測,顯得有些異想天開,但其可能性恐被低估了。
因為日本的順差更大,也沒有阻止日圓大幅貶值,中國因此可以效法。美元走強是部分原因,但在中國,主要是因為名目利率持續下降至零、國內經濟和金融環境,以及一個政策難題。
從國內角度來看,由於中國強大的對外貿易地位,人民幣大貶沒有理由能幫助出口;當需要對分配和收入政策進行重大改變以增強國內消費需求時,進一步抑制進口和消費也是完全錯誤的。北京當局應透過宣布撤回對企業和政府實體融資,來為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收入和消費的財政支持,進而暫時抵銷資本離開中國的動機,但這將涉及到不太可能發生的政治改變。
如果對家庭的財政支持有限,且貨幣寬鬆政策持續實施,人民幣貶值將加劇中國根深柢固的金融失衡,以及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和出口傾向,進而導致電動車、光電等新產業,以及鋼鐵、金屬和造船等舊產業既存的貿易摩擦惡化;而中國明顯的貨幣貶值政策,無疑也會招致美國和歐盟的敵對反應。
恐重演2015年 資本外逃惡夢
中國政府也不歡迎貨幣貶值衝擊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市場對二○一五年金融混亂的記憶猶新,當時人民幣不當調整導致巨大的匯率壓力和資本外逃,但這種情況仍有可能發生。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