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力拚非現金支付社會,金管會去年端出「2023年非現金支付」必須達到兩大目標:交易金額達6兆元、交易筆數成長50%。豈料,去年疫情來擾局,交易金額雖然大有斬獲、年增9.24%;但交易筆數卻「倒退嚕」、減少9.48%,等於未來剩下兩年必須成長近65.7%才能達標,難度顯然將大幅提高。
提到非現金支付,最早是金管會2015年提出「電子化支付五年倍增計畫」,目標是2020年底非現金支付占民間消費比重52%,但最後這項目標「摃龜」未實現。
根據統計,2020年底非現金占比僅40.37%,離52%還差一大截;即使把ATM轉帳購物加入計算,占比也只有51.7%,同樣沒有達標。
上次目標落空後,金管會去年繼續擬訂新目標,這次改採「重質也重量」,設定三年後(2023年底)的「支付金額」破6兆元(三年成長21.2%)、「支付筆數」達78.32億筆(三年成長50%)。
結果,金管會最新統計,新目標的第一年、2021年底的「支付金額」達5.444兆元,有機會提早達陣,這顯然是好消息;不過,「支付筆數」卻只有47.26億筆,不增反減9.48%;換言之,若想2023年達到目標78.32億筆,兩年內要大幅成長65.7%,無疑是壞消息。
去年非現金支付筆數驟減,主要與疫情升溫,搭乘台北捷運人數大減有關;不過,2020年底的非現金支付筆數只有52.21億筆、2021年還下跌至47.26億筆,想要2023年底衝高到78.32億筆,雖然並非不可能,但肯定會很吃力、很拚。因此,金管會得繼續緊盯,免得非現金支付目標又再度落空。(王孟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