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對台灣友邦不斷利誘。(路透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巴拉圭經濟學家弗魯托斯(Julio Fernandez Frutos)強調,巴拉圭與台灣保持的經濟關係,有利於工業化及技術發展;反之若轉向與中國發展關係,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宏觀經濟淨效益為負,每年約損失5.92億美元,且可能導致數以千計的就業流失及產業空洞化。
巴拉圭媒體《Ultima Hora》報導,弗魯托斯表示,與台灣維持關係主要優勢之一,是能將巴拉圭定位為工業化平台。他指出:「台灣不僅追求原物料,也可能在巴拉圭的工業園區和自由經濟區設廠,進行製造業與技術轉移,並提供專業就業機會。」
此外,台灣還可能協助巴拉圭投資新1代電力設施及規劃,對應2030年代預計出現的電力短缺。弗魯托斯提到,目前巴拉圭發展金融機構(AFD)已成功利用台灣提供的2億美元(約新台幣61億元)資金,提供前所未有利率的住房貸款,顯示兩國合作潛力。
在出口與產業發展方面,台灣合作可提升「在巴拉圭製造」的附加價值產品,包括加工食品、輕電子、製藥、生技及電動移動工具等。弗魯托斯亦建議透過雙邊培訓計畫提升能源、自動化、人工智慧、金屬機械及造船領域的技術人才,縮短勞動力缺口。
弗魯托斯比較與台灣及中國的貿易關係時指出,對中國而言,巴拉圭存在高度非對稱現象:「目前巴拉圭自中國進口超過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49億元),但出口不到3000萬美元(約新台幣9.2億元);這種結構性逆差明顯。」他補充,2024年從中國進口的每美元所繳稅收,甚至低於從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進口。
相對而言,台灣市場正在擴張。弗魯托斯預測,若目前趨勢持續,到2026年對台出口可達約3.5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億元),維持現有關係可避免失去這個市場。
針對可能對中國開放肉類及大豆出口,弗魯托斯分析,總收入僅可能增加約3%,大豆因價格較高受益,但肉類價格下降,實際淨收益有限。他指出:「我們目前已經能夠穩定銷售的市場,若轉向中國,可能必須放棄部分市場。」
弗魯托斯強調,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宏觀經濟淨效益為負,每年約損失5.92億美元(約新台幣183億元),因為大豆收益及進口便宜貨物無法彌補工業就業、稅收及技術合作的損失。他指出,中國主要購買原物料、銷售製造品,長期可能加劇貿易逆差並造成去工業化;而台灣合作則可藉能源與人力資本,提升巴拉圭工業化水平。
弗魯托斯警告,儘管中國市場誘人,但主要需求仍是原物料,對巴拉圭的工業化與技術提升幫助有限,轉向中國可能得不償失。他更批評, 「如今,我們所需的一切都從中國進口(而且還享受稅收優惠),我們購買機械、設備、車輛、技術,甚至課桌椅,沒有任何限制,但我們能賣給他們的東西卻僅限於原材料。」
弗魯托斯說,「我們必須評估他們(中國)是否打算投資生產工廠,或購買戰略資產,如果他們購買現有港口,只會導致資產所有權的變更(中國所有者與當地所有者)。」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