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不只是半導體製造強國!外媒曝「新身份」

2025/09/13 10:34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有領先優勢。(路透資料照)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有領先優勢。(路透資料照)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外媒報導指出,從早期專注於純晶圓代工,到今年SEMICON Taiwan 國際半導體展,台灣展現出一種微妙且重要的角色轉變:不再只是全球代工製造的強國,而是積極重塑自身,成為創新平台與合作論壇的建構者。

《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評論,這一轉變也顯示半導體早已不僅是單純的工業產出,而是全球技術競爭與合作的基礎,牽動國家安全、經濟韌性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平衡。

報導指出,半導體產業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縮影:供應鏈雖然遍布世界各地,卻高度依賴少數幾個關鍵樞紐。例如,美國掌握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與核心智慧財產權;荷蘭在光刻技術領先;日本擅長關鍵材料與設備;韓國專注記憶體;台灣則以晶圓代工與先進封裝聞名。

這種相互依賴長期驅動效率與創新,但同時也暴露出供應鏈的脆弱性。地緣政治緊張、疫情衝擊,以及半導體產業被視為現代工業的根基,對商用電子、國防系統乃至日常生活都至關重要,促使各國政府更加重視技術自給自足,並試圖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然而現實是,迄今沒有任何國家能完整掌握半導體價值鏈的所有環節。因此,各國的目標並非完全脫離全球供應網絡,而是追求 「最低可接受自主性」(minimum viable autonomy),也就是在地緣政治壓力下,至少確保關鍵零組件供應與基本自主能力。

報導認為,SEMICON Taiwan 2025 再次證明:即便競爭加劇,半導體產業的持續進步仍有賴於跨國合作。

數十年來,產業的競爭優勢仰賴不斷縮小的電晶體尺寸,如今業界的焦點轉向先進封裝與新材料,包括「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3DIC、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 等技術,被視為性能提升的下一個關鍵戰場。

這一轉變也為台灣企業帶來新的生存與成長策略。曾在 LED、面板或觸控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卻因中國產能過剩而遭受重創的廠商,正在透過跨足半導體封裝與材料領域重新定位,重新確立自身的重要性。

40年前,台積電以純晶圓代工模式將設計與製造分離,開創全新生態系統,並徹底改變整個產業。如今,隨著全球對運算能力需求日益增長,新一輪的合作與競爭模式正在形成,例如大型雲端服務商自行開發 ASIC、晶圓廠加碼投資先進封裝,顯示產業鏈正出現「橫向與縱向整合」的新格局。

報導指出,地緣政治壓力使「半導體主權」成為各國政策的必然重點。然而,盲目追求完全在地化是1大陷阱;半導體產業的進步並非來自孤立,而是源於韌性與開放、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微妙平衡。

文章建議,各國政府與企業應將資源放在持續的技術研發與國際合作上,而非以封閉式的在地化作為目標。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最明智且有效的策略是持續投入研發。企業無法完全避開地緣政治的影響,但可以透過保持在技術前沿的不可或缺地位,來降低政治風險並確保自身的重要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