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名65歲男子從小就和兒子說家裡沒錢,然後節儉度日,埋下退休後親子決裂的種子。老人示意圖。(彭博)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退休時財務自主、不虞匱乏,是許多人努力工作的目標,但如果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捨棄過多的話,那或許就不是件好事。日本一名65歲男子伊東先生(化名)年輕時坐領高薪,但卻過得相當節儉,到了退休那一年,他的存款超過2200萬日圓(約455萬元新台幣),並和妻子一起領著每月25萬日圓(約5.17萬元新台幣)的退休年金,房貸也早已還清,乍看之下生活無虞,但伊東先生卻有著極大的遺憾,就是與獨子阿聰(化名)的關係,這讓伊東先生相當後悔,甚至感嘆「當初可能省得太過頭了。」
日本媒體《THE GOLD ONLINE》報導,伊東先生還在工作時,年收入最高大約來到800萬日圓(約166.5萬元新台幣),加上妻子有打工兼職,家庭年收入曾超過1000萬日圓(約207萬元新台幣),因此家中經濟狀況稱不上貧困。
但伊東先生很早就為退休生活打算,很常和家人說「我們沒錢」,並用此當理由節省開銷。當時伊東一家人住在屋齡50年的老屋,只做了最基本的整修,衣服大多是從平價連鎖店或二手市場採購,每個月最多只會外食一次,旅遊也只會去當天往返的近郊地區。
阿聰自然和父母一起過著節儉生活,這並不是伊東先生不愛兒子,而是他本來就出身貧寒,因此認為小孩子不需要太過奢華,但伊東先生現在回想起來,認為自己可能做得太過分了。
舉例來說,阿聰準備考大學時,伊東先生的節省個性依然沒變。補習費、考試費樣樣都要錢,負擔不小。阿聰的成績考不上國立,只好選擇私立大學。就連這時候,伊東先生也對他說了不少條件,叫阿聰最多只能報名3所大學,太遠的學校就不要去,因為交通費太貴,然後也叫阿聰別報名校內交際活動比較多的學校,因為去了之後會很辛苦,還是選擇一間單純點的大學比較好。
阿聰後來依照這些條件上了大學,還申請學貸來繳納自己的學費,而大學畢業後他先住在家裡,直到約3年後,伊東先生認為阿聰該獨立生活了,因此叫阿聰搬出去自己住。而那一年伊東先生正好52歲,他認為在卸下育兒重擔後,終於可以好好享福了。
在65歲之前,伊東先生就提早把房貸還清,之後還花了一筆錢把老屋重新裝潢,並準備好房間,若阿聰之後結婚,來訪時有個地方可以住,但當他向阿聰報告新家重建的消息時,阿聰卻感到非常驚訝,甚至表情有點尷尬,從那之後,阿聰的回家次數驟減,甚至連過年也不再回家。
看到妻子感到落寞,某天伊東先生忍不住質問阿聰:「你現在是不是根本不在乎爸媽了?」然而阿聰壓抑已久的怒火終於爆發,讓伊東先生嚇壞了。
阿聰平靜地說:「從小你們就一直和我說沒錢沒錢,所以我總是一直忍耐,不敢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放棄了心目中的大學。也許如果當初我上了其他大學,我現在的工作都會不同。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讀現在的大學,還去借了學貸,直到現在都還在還貸款。但結果你們其實是有錢的吧?居然還有餘裕把房子重建,真讓我驚訝。你們是把自己的生活擺在孩子的幸福前面了吧?那就自己過你們的老年生活吧。」
伊東先生對於阿聰的想法感到十分意外,而直到現在,伊東先生與兒子的聯繫只剩下最低限度,也不再談及未來是否能看到孫子。儘管伊東先生退休金無虞,也有房子,身體狀況也還可以,但他的心裡卻是空虛的,對兒子感到愧疚,也對孤單的妻子感到抱歉。
報導提到,節儉是為了家人,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和老後準備。但是那句「我們沒錢」的口頭禪,對阿聰來說,卻變成了強迫忍耐的象徵。若只教會孩子忍耐,卻不讓他明白理由,這份壓抑會持續累積,成為心結,與其說「我們家沒錢,不行」,還不如用真誠而坦率的方式表達,如「根據我們的情況,這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也許結果是一樣的,但小孩聽到後的感受卻會是大不相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