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參加現場音樂演出時,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唱著熟悉的旋律,所帶來的不只是樂趣,更是科學實證的情緒連結。(美聯社)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長期投入「 幸福科學」研究的專家魏斯(Jessica Weiss),曾與可口可樂、嬌生、美國運通等國際品牌合作15年,教導人們和企業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快樂、成就感和滿足感。她表示,雖然很常聽到「金錢買不到快樂」這句話,不過她認為提出這句話的人,或許不是過著每月靠薪水苦撐的日子,科學家實際上已經發現,金錢的確可以帶來快樂,只是大多數人花費金錢的方法錯誤,她列出了「8件事物」,認為把錢花在這些項目上,並不需要感到內疚,而且從長遠來看,可望大大提升自身的幸福。
《CNBC》報導,研究顯示,「有策略地花錢」的確可以顯著提升幸福感,但關鍵在於:你必須知道什麼樣的花費,才能帶來持久且真正有感的快樂。
魏斯指出,首件事就是「參加現場音樂演出」,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唱著熟悉的旋律,所帶來的不只是樂趣,更是科學實證的情緒連結。她表示,當眾人一起唱歌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 )和腦內啡(Endorphins),產生社會學家杜爾克海姆(Émile Durkheim)所說的「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一種如潮水般席捲全場的情緒共鳴。
第2件是「體驗新鮮事物」。魏斯表示,我們的大腦天生渴望新鮮感,神經科學發現,新體驗會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並建立更深刻的記憶,她建議,即使是很小的新鮮事,例如逛個沒去過的市集、打給一位多年未聯絡的朋友、嘗試一個出乎意料的指甲油顏色,也能讓生活變得更豐富、更有層次。
第3件是「花錢買時間」,魏斯提到,那些令人心動的新玩意兒,往往幾週後就淪為生活背景,但「買時間」則是讓你保有理智的關鍵。無論是訂閱餐點外送服務,還是聘請清潔人員,這些都不只是奢侈開銷,而是對心理健康的投資。研究證實,與其揮霍購物,不如花錢省下麻煩,更能有效減緩壓力。
第4個是「投資於人際關係」。哈佛大學一項長達 80 多年的研究顯示:緊密的人際關係比起基因、財富或名聲,更能預測一個人的幸福感。魏斯指出,一次與好友共進的晚餐、一張探望親人的機票,這些都不是普通的開支,而是你為情感儲蓄帳戶所做的投資,未來會持續帶來「情緒股息」。
第5件是「對他人的慷慨付出」。魏斯表示,當你花錢在別人身上時,大腦的獎賞迴路反應會比花在自己身上時更為強烈。這種現象被稱為「助人快感」(helper’s high),這種溫暖愉悅的情緒,是你的大腦在對無私的行動給予正向回饋。
第6件是「小確幸」。魏斯表示,大腦更偏好多次的小小快樂,而非一次性的大筆花費。每週2次、每次花4美元的精品咖啡,所累積的快樂遠勝於1次400美元的衝動購物。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確幸,能幫助你的大腦建立快樂節奏,形成固定的期待與滿足。
第7個是「違反直覺的挑戰性體驗」。魏斯表示,那些具挑戰性甚至有些艱困的體驗,例如跳入冰冷海水、完成艱難的登山路線、學會一項高難度技能,都能帶來深刻且持久的成就感。這類「努力得來的快樂」會啟動大腦中掌管成就感的迴路,是被動享受所無法取代的。
最後是「提前安排的體驗」。魏斯認為,提前預訂活動所帶來的快樂,是三重奏般的享受,因為從預約那刻起就有「期待的喜悅」,進行時有「當下的愉悅」,事後則有「回憶的幸福」。也就是說,一場假期從你按下「確認預訂」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產生快樂,而不必等到真正出發。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