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繁榮已經落幕。(美聯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孔誥烽(Ho-Fung Hung)在美國非政府組織《異議雜誌》(Dissent Magazine)發布文章,分析中國經濟及前景,文章直指,中國的繁榮已經落幕,目前面臨的挑戰有消費不足、人口紅利消失,就連習近平大力倡導的技術升級也是一場空,包括華為5G基地台、中國國產C919飛機都依賴外國技術。
孔誥烽以「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為題,解析中國經濟發展及未來展望。文章指出,中國經濟成長率已從2007 年的 14%以上的高點,放緩至 2023 年的 6% 以下(2024年為5%),恆大等房地產巨頭倒閉或瀕臨倒閉,只是中國經濟困境一個面向,中國的繁榮已經終結。
文章稱,中國經濟放緩始於2010年代初,新冠疫情加劇了這種趨勢,當前的經濟危機是長期而深刻的結構性失衡造成,解決起來更加困難,推動1980年至2010年快速成長的結構性優勢已耗盡。
投資人對北京當局刺激經濟成長的能力失望。(美聯社)
面對嚴峻的經濟情勢,習近平直到2024年秋天才推出拖延已久的刺激政策,卻未帶來任何大規模的消費刺激。目前的問題包括結構性消費不足、人口紅利消失、技術升級未如預期等。
文章解釋,自19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官員和經濟學家就曾示警,中國的成長模式過於依賴擴大產能和產量,同時抑制消費。這種模式只有在中國能夠透過出口實現繁榮的情況下才有效。
如今,隨著世界經濟從自由貿易轉向保護主義,鋼鐵、汽車、煤炭等眾多產業受到產能過剩、價格下跌、利潤下降的困擾,中國迫切需要調整政策和資源,不是鼓勵擴大產能,而是更重視家庭消費。
另外,中國經濟也面臨其他結構性阻力,包括重大的人口結構變化。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和台灣在 20 世紀 70 和 80 年代都經歷這種轉變,這些國家克服農村剩餘勞動力枯竭帶來的成長瓶頸,並透過產業升級和金融改革,提高生產力,實現經濟再成長,中國則不然。
正當中國人口紅利逐漸式微之際,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生產力成長過程,卻比其他仰賴出口的亞洲國家慢得多。中國政府一直強調提升製造業價值鏈和促進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重要性,表面上看,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顯著進步,這從其製成品出口中就可以看出,事實上,中國的轉型升級遠不如數字所顯示的令人滿意。
中國國產C919客機仰賴國外技術及零件。(法新社)
文章直言,中國大部分高附加價值產品出口商,嚴重依賴進口高科技零件或外國技術。雖然最終的高科技產品在中國組裝,但其許多零件卻是在其他地方製造,例如 iPhone 、華為的5G基地台、中國國產C919飛機就是例子。
中國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資源促進創新,以至於過去十年來中國註冊的專利數量迅速增加。然而,更細緻的分析表明,其中許多專利毫無商業價值;超過90%的中國註冊專利在五年後不會續約。政府最近的調查顯示,許多專利都是虛假或品質低劣。
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同樣阻礙了中國本土創新,中國仍然是一個知識產權赤字國家,這意味著中國為外國專利和版權支付的費用,遠高於外國企業支付給中國的費用,而且這種逆差進一步擴大,進一步顯示中國許多高科技產品依賴外國技術。
儘管北京為企業提供大量補貼,以促進特定技術研究,並帶來了重大突破,中國電動車產業近期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得益於中國掌握低成本鋰電池技術。然而,這項技術進步卻是透過擴大電動車投資來實現,最終引爆產能過剩和價格戰,該行業的技術進步是以資本配置的低效率和浪費為代價。
由於升級程度令人失望、投資浪費以及產能過剩,中國的高速成長對於提高生產力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TFP(總要素生產率,衡量一國經濟效率提升與技術進步的重要總體指標)成長放緩甚至下降。
文章特別提到,日本、台灣和韓國的勞動人口在人口結構轉型過程中,均出現萎縮,但透過不斷提高勞動和資本生產力,這些國家的經濟仍持續成長,尤其台灣和韓國的成長速度更超過日本,這在中國還沒有發生。
中國人口結構轉變進一步抑制消費成長,消費引擎未能成功起飛,中國經濟將變得更加依賴出口和外國投資,礙於低成本的農村勞動力枯竭,出口和外國投資的動力減弱,加上政治和社會制度尚未改革,已經引爆一場經濟危機。
文章總結,重振中國經濟活力的改革包括調動大量財政資源賦予勞動階級權力、建立獨立的法律體系來保護知識產權,以及放開受國家嚴格控制的金融體系,這些只是其中幾個必要步驟。然而,這些改革可能破壞黨和國家對社會和經濟的控制。為了避免走上這樣的道路,中共很可能會選擇一個嚴峻的替代方案:忍受經濟惡化,同時透過更嚴厲的監控和從放緩的經濟中增加收入來實現國家安全。只要權力穩固,即使對經濟造成損害也無所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