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三井黃奕瑞 獨創日本料理美學

2006/09/18 06:00

13年前,三井日本料理餐廳只不過是台北市農安街一家沒沒無聞的小店,但經過短短十餘年的耕耘後,三井日本料理不僅已紅遍全台,「三井」兩個字更成為台灣高級日本料理的代名詞。

打造「三井」金字招牌的幕後推手,竟是年僅37歲的總經理黃奕瑞,總是一身黑色裝扮,頭上微露幾根稀疏白髮的他,崛起歷程正和黑色一樣的神秘。

黃奕瑞在花蓮縣吉安鄉誕生,童年生活和同年齡的孩童相比,算是優渥,也一直是同學羨慕的對象。不料,家庭突然發生了變故,讓年紀輕輕的他,從此要承受旁人異樣的眼光。

當時年僅13歲,小學剛畢業的黃奕瑞,為了替家裡爭一口氣,體內期望出人頭地的細胞和鬥志全被激起,斷然決定離開花蓮那個傷心地,隻身到台北闖天下,「那時身上只有二、三千元吧!」他說。

來到無親無故的台北市,黃奕瑞在朋友的幫忙下,暫借工廠棲身,便趕緊四處找工作,第一份工作正是在台北市龍江路和民生東路口的一家日本料理小店當「囝仔工」,展開學藝生涯。

耐著性子跟著日本料理店師傅學藝,黃奕瑞從洗菜、洗盤子的學徒開始磨練,蹲馬步蹲了十年後,蛻變成可以獨當一面,切生魚片、捏壽司、烤魚、炸蝦的日本料理師傅,更悄悄燃起自行創業的夢想。

為了加速累積創業資金,黃奕瑞在日本料理店下班後,褪下廚師袍變身「小黃運將」,開著計程車「掙」錢去,「我並不把開計程車當職業,只是為了縮短存錢時間。」他說。

他回想那段時間,睡大覺之餘,一半時間在日本料理店工作、一半時間開計程車,就這樣持續了一整年,存下幾十萬元加上標會,總算湊足60萬元創業資金,順利在農安街開了第一家日本料理店。

當年,黃奕瑞只有24歲,並且整條農安街上已大約有五至六家日本料理店,三井可說是整條街上「最小、最沒有經驗、最沒有實力、最沒有籌碼的店。」黃奕瑞說。

雖然他是經營日本料理店的「菜鳥」,但在開店之後,卻能闖出一套獨到的經營模式;他說,十多年前,消費者要進入日本料理店吃飯,還是會有心理障礙,只懂得吃生魚片、蒸蛋、炸蝦等,日本料理店的客層要擴大,必須解除消費者這層心理障礙。

尤其日本料理主要食材是海鮮,不僅每季的食材難以掌握,食材品質還需與時間賽跑,絕不容許買進來的食材沒有循環,也不容許沒有生意,也就是說,創造好生意的不二法門就是:品質要好,不能賣貴。

三井於是打出「依食材開菜單,而非依菜單採買食材」的訴求。當消費者進入三井,只要提出預算,不必傷腦筋,老闆會把最新鮮的菜單打理好,更誘人的是:「可以賣十元的料理,三井只賣七元。」

就這樣,農安街上三井日本料理物超所值的名聲漸漸打響,一傳十、十傳百,甚至有不少中南部的消費者慕名前來嚐鮮,昔日的小店無法抵擋絡繹不絕的饕客;因此,向來「校長兼敲鐘」,採買、烹調一手包的黃奕瑞,當下警覺到自己應該轉換角色,他認為:「只有挑100公斤的實力,硬要挑起101公斤是不可能的事。」一定要借助他人力氣。

況且,自己如果還死守這些位置和角色,「太昂貴了,別人又要坐什麼位置?」當下決定展開拓點和企業制度化計畫,不僅員工切分為專業和專技二大類進行訓練,餐廳所創造的淨利,有高達三成至四成會依績效分給員工。

經過制度調整,至今三井在農安街上已先後開出了三井本館、上乘三井、三井極壽司三家店,並且進駐敦化南路頂級商圈,開設三井料理美術館,現在四家店加起來,每天平均服務的客人達1,200位,年營業額超過六億元。

從昔日的「囝仔工」變成今天日本料理業的行家,黃奕瑞說:「經營餐廳是一種創作,是在創作美的料理,三井有今天,正是用藝術家創作的誠意和產品價值打動顧客。」(記者楊雅民)


三人創業 井上添花

為何店取叫「三井」?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黃奕瑞回憶當年創業時,到招牌看板店委託製作招牌,連店名都沒有取,想說招牌只要寫著壽司、烤物、炸物就可以了,當做招牌的師傅問他店名要寫什麼?當下才恍然從未想過店名要取什麼名字。

黃奕瑞和女朋友、哥哥三個股東就在招牌店絞盡腦汁,後來想說是三人創業,第一個字就用「三」好了,但後面那個字要接什麼,卻花了很長時間,始終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最後畫燈籠招牌的老師傅說,不然就取名叫「三井 (MITSUI)」吧!

沒想到,這突發奇想的取名字過程,卻讓三井日本料理店在台北市打下一片天。(記者歐祥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