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TPP的機會之窗

2015/10/12 06:00

TPP日前結束談判,對台加入時程,經濟部長鄧振中7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機會之窗不會很大」。(資料照)

歐陽書劍

中國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打了美國一巴掌,美國似乎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還了顏色,但國際上競逐不是為了出一口氣,兩者深度也並不相同,金錢不分顏色,生活方式卻不能成為黑白,台灣處在交界處,但沒有模糊選擇的空間。

TPP前身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SEP),於二○○五年由新加坡、紐西蘭、汶萊及智利簽署,因四國經濟規模有限,當初未引起太多注意,但二○○八年九月美國加入,擴大為TPP談判,太平洋周邊國家澳大利亞、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加拿大相繼參與,日本也於二○一三年加入談判,重要性與日俱增。

參與TPP談判的十二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全球四成左右,一旦正式簽署,將成為規模最大的貿易協定,美國政府並一直以TPP做為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典範,總統歐巴馬聲明直言不應由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制定全球經濟的遊戲規則。

TPP的影響確實遠勝於一般的貿易協定,除了大部分商品及服務貿易零關稅與投資幾乎不設限外,透過該協議的訂定,會員國內人權及生活多方面,均受影響,包括環境保護、工會組織及集體協商的保障、勞工剝削及童工的禁止、工作環境與最低工資的維護,以及網路自由的堅持等。這樣的經濟談判,也成了高難度的政治工程。雖然各國都面臨國內的反彈聲浪,但在TPP協議初步達成的記者會上,日本及加拿大等多國代表,都認為TPP的高標準,將成為廿一世紀經濟協定的典範。

TPP並未像過去歐盟有達成政治一統的企圖,但基本價值趨於一致,談判代表指出,TPP初步協議是站在自由、民主及資本主義的共識上達成;這樣的共識,使自由貿易協定產生質變。對中國來說,不僅和其西向策略相左,也與其諸多政策衝突;對我國而言,在政治和經濟的考量上,都更有爭取加入的必要性。

今年一至七月,我國對TPP十二國的出口占我國出口的三十三%,尚低於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但這十二國與我國貿易總額超過一千億美元,約占我國總貿易金額的三十五%,超過中國及香港合計的三十%。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若能加入TPP,我國貿易總值可提升六.五七%,實質GDP將提升一.九五%,總就業可增加六萬五千多人,則遠遠高於兩岸服貿的影響。

中國以商圍政,經由經濟勢力的擴展影響我國政治;區域安全則是我國的責任與對策,在當前國際環境下,也有一條由經濟而政治的路徑,透過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國家安全,甚至促進產業或環保升級,都是爭取加入TPP的額外利益。

雖然經濟部長鄧振中認為我國加入TPP的「機會之窗不會很大」,不過國際情勢的變化值得細細解讀。中國以亞投行搭配「一帶一路」,開展亞洲勢力版圖的用意明確,但歐巴馬政府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後主導TPP漏夜談判,在清晨五點達成協議的較勁意味,則相當濃厚。在兩強過招中,我國的機會之窗,似乎模糊,卻又透著光線。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先後訪問美、日,區域經濟都是主題,從經貿談判步入政壇,再回到最熟悉的領域,蔡英文應該深刻了解,坐上談判桌只是談判過程的最後一個章節,因此,既求國際共識,也要求國內共識,如此才能達成目的。只是中國因素已經和廿年前不同,國內反彈聲浪也會在談判後湧現,取得共識的前置作業,還要下更扎實的工夫。機會之窗打開後,也要有人勇敢的探出頭去。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