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書劍
主計總處對我國經濟成長率有保一的疑慮,執政黨經濟政策徹底失敗,卻歸咎於兩岸貿易協議的延宕,這種因果不分的推論,為難堪的成績留下註腳。即使不將中國視為此波經濟暴風圈的中心,也不應忽略中國與東協(ASEAN)形成自由貿易區後,東協反而成為中國市場的事實,現在與中國結合愈緊密,風險升愈高。
中國和東協十國有南海主權及邊界爭議,不過自由貿易協定已經生效,雙方貿易仍然持續增加,中國在二○一一年就成為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只是中國雖是消費市場,更是產品的競爭者。根據東協統計,從一九九四年後,東協每年對中國的貿易大都呈現赤字,二○一一年後,隨著雙方關係更為緊密,赤字更持續擴大。
二○○○年雙邊進出口各為一千一百八十億元左右,東協難得出超約七億美元,但中國對東協出口成長迅速,二○一四年東協國家合計自中國進口二千一百六十億美元,對中國出口金額則僅為一千五百億美元,占總出口僅十一.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達六百六十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國際間貿易統計,常因計算基礎不同而有差異,若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則過去東協對中國大都有貿易盈餘,不過貿易情勢逆轉的狀況相同。二○○八年時,雙邊貿易合計約二千三百億美元,進出口約各占一半,東協有順差廿八億美元;但在二○一三年,東協對中國商品的貿易赤字達四百五十億美元,東協國家合計對中國出口約二千億美元,但自中國進口已超過二千四百四十億美元。
東協十國的組成複雜,有被列為高收入國的汶萊、新加坡,也有低收入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各國主要產出及產品競爭力不同,不能直接類比於我國情況,不過東協會員國家與中國經貿關係更為密切後,在區域內的商品競爭反面臨更大考驗。從雙邊貿易數據可以發現,東協國家開拓中國市場雖有斬獲,但成長並不突出,在中國的進口市場中,所占比例不升反降,主要的貿易出超也來自美國及歐盟。反而是東協已成為中國的重要市場,即使今年國際貿易衰退,但中國對東協出口仍呈現顯著成長。
各國經濟關係愈形緊密,但有些國家有能力創造需求,有些則是引伸需求,需要其他國家帶動,目前看來,美國仍是領頭羊。我國經濟出口導向,更仰賴國際市場,因此貿易地區多元化,才能分散風險;但要有能力成為區域內的頂尖競爭者,才能強勢的擴大市場。
一九九○年,美、日占我國進出口合計的貿易總額近五成,占我國總出口的四十五%左右,當時未開放的中國,占我國出口的比例接近零;到了二○○○年,美日占我國總出口下降至約三十五%,不含香港的轉口貿易,中國約為二.八%。再過十年,二○一○年中國已是我國最大出口國,占總出口接近三十%,加計香港,則超過四十%,不過中國對我國出口也呈現大幅成長。
二○一二年後,我國出口微幅轉向美日,但與中國在國內及國際間的競爭壓力都日漸激烈,雖然兩岸之間的競爭和東協國家不同,但在產業環境差異性高及政府介入不對等的開放中,中國並非只是令人垂涎的市場;而當中國經濟陷入泥淖,關係愈緊密,所受影響也會愈難調整。
從中國和東協的經貿往來可以發現東協確實是誘人的市場,不過在南向之餘,政府更應將部分資源用於與美、日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