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永吉/特稿
ETF理論上是法人或是懶人投資的標的,搞成像現在是最投機的標的,始作俑者就是我們的主管機關,金管會為了衝成交量,開放ETF可以現股當沖,而證交所為了配合衝量,不斷核准A股ETF上市,現在看來,台股成交量不但沒放大,還都被這些ETF吸乾,成為一攤死水,主管機關這下兩面不是人。
在全球主要市場中,ETF的確是重要的投資工具,省去投資人選股的麻煩,且多數是當地股票組成的ETF,但是現在台灣已上市的30檔ETF,就有13檔是A股相關ETF,且從去年11月以來,7檔新掛牌的ETF,除了1檔黃金ETF外,全部都是A股相關ETF。
反觀證交所跟銳聯資產管理公司合編的就業99指數,去年7月公布到現在滿1年,沒有1家投信來發行ETF;去年10月吵得沸沸揚揚的高薪100指數,還有公司抱怨沒入選,結果公布至今已近9個月,也是「等無人」,白費證交所花費大量心力編制指數。
而且這些A股ETF大軍,練就了「吸金大法」,現在ETF成交值佔大盤成交值比重動輒超過10%,7月3日更將近20%,每天成交值超過百億元,上週四成交值更超過200億元,若以7月3日集中市場總成交值829億元估算,ETF成交160億元,其中A股相關ETF成交值就超過150億元,但800多檔個股僅成交670億元,難道這些情況是主管機關所樂見的?
台股恐被邊緣化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念茲在茲的就是市場成交量,沒有量就沒有價,但台股成交量如此偏頗,在A股ETF大吸金下,個股成交量出現流動性風險,若長期如此,不僅上市公司籌資困難,台股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將降低,是另一種可怕的邊緣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