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友芳、黃佩君/綜合報導〕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半導體封測大廠矽品董事長林文伯認為,台灣封測業目前領先中國約三到五年,高科技不是靠政府補貼就可以追上,對外併購的整合難度更高。機能布紡織大廠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則說,若產業本身沒有競爭力,「簽一堆FTA也沒用」。
林文伯表示,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完整,IC設計公司幾百家,中國能浮上檯面、具規模的不到十家;近十多年來,中國也積極建立晶圓廠,但發展不如預期,對台灣曾造成威脅的面板廠也還好,從最近台灣面板雙虎又漸復活就可得知,顯見高科技不是靠政府補貼就可以追趕上。
對於中國大手筆建立產業基金對外併購,例如江蘇長電併購新加坡星科金朋。林文伯直言,兩公司整合難度高,至少要磨合三年以上,且最近江蘇長電決定關掉上海廠,搬到江陰,但半導體遷廠很麻煩,客戶產品須重新認證通過,認證期通常達九個月到一年,客戶訂單必會流失,這將會是個大災難。
林文伯認為,中國半導體業不是關起門來供應自己,也要面對全球競爭,紅色供應鏈也要面對世界市場,不是靠補貼就可以躍上世界舞台。記憶體封測大廠董事長蔡篤恭也指出,產業競爭永遠存在,提升技術層次是維持優勢的關鍵。
葉清來則說,以前紡織業與中國合作,現在中國已成為我國最大競爭對手,但厚植實力最重要,「紅色供應鏈不值得怕」,企業本身需知道如何營造實力及轉型升級。
葉清來表示,宏遠在中國也有設廠,但在中國的產量有八成以上外銷,僅少量內銷,目前中國生意「已很難做」。他強調,台灣目前高達五成產品在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產業轉型與分配正義是最先要處理的課題。他說,台灣政府很窮,台商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多賺一點錢、多繳一點稅,「不要避稅避到都不回來貢獻台灣」。
對於經濟部宣稱要簽FTA來挽救台灣產業,葉清來直言:「如果產業本身沒有競爭力,簽一堆FTA有什麼用?」他說,整天鼓吹FTA,沒辦法改善台灣的產業結構,FTA對產業可能有部分幫助,但「讓它自然發生就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