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尋找下一個台積電 創投踏破工研院門檻

2015/06/01 06:00

記者洪友芳/專題報導

工研院興起衍生公司潮,估計近4年已衍生出新創公司33家,去年達14家歷史新高,大幅超越過去30多年平均每年新創2家,今年也預計衍生出10家以上。因新創公司核心技術以新興產業為主,吸引眾多創投公司紛定期拜訪工研院,希望能從中找到「下一個台積電」投資標的。

工研院統計,從1973年成立到2009年,共衍生出67家新創公司,平均一年2家,台積電(2330)、聯電(2303)、世界先進(5347)等半導體大廠皆是從工研院衍生出,如今,半導體已成為台灣產值達兆元的產業,台積電更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廠,市值也居台股第一大。

晶圓雙雄皆出身工研院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表示,美國近20年平均每年就業機會增加1.8%,其中成立5年內的新創公司對就業機會成長的貢獻達3%,成立較久的既有公司則是負貢獻度,顯示新創事業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也為國家的產業與經濟注入活水。

蔡清彥也分析,過去10年,IBM併購超過80家企業,Google、微軟也分別併購逾100家公司,其他還有Oracle、Facebook、Yahoo、Apple也都採購擴大公司規模,這顯示國際大廠轉型策略,均朝向進行滾雪球式的併購新創公司,來壯大原有公司本身的規模。

蔡清彥指出,台灣沒有像美國擁有那麼多新創公司可被併購,工研院意識到台灣產業需轉型,新創公司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龍頭,也會是有價值的被併購者,台灣未來應朝「創新型經濟體制」發展,以新創事業帶動產業結構轉型,不僅可以提升產業附加價值,還可以提高就業率。

工研院從2011年起鼓勵創新創業,成立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ommercialization Advisory Committee,CAC),邀請楊耀武、陳五福、沙正治、孔繁建、莊人川、鄭志凱、陳勁初等7位矽谷創投專家,協助從技術、人才、資金、市場成熟度4個指標評估與檢視新創團隊的成熟度,並連結工研院的創新公司參與新創事業先期投資培育。

邀矽谷專家培育新創

此外,CAC並訂定準備期、育成期到新創期3部曲的新創事業培育計畫,希望透過輔導機制,協助新創公司能順利走上創業成功之路,根據工研院統計,近4年已共衍生出新創公司33家,產業涵蓋電光、資通、材料、生醫、機械、綠能等。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