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羅馬尼亞科技人才多 跨國公司搶進

2014/05/26 06:00

編譯楊芙宜/特譯

東歐的羅馬尼亞由於多語環境、勞工素質高,且資訊服務成本低,過去10年來,吸引包含IBM、微軟(Microsoft)在內的數十家科技公司進駐設立辦公室,逐漸蛻變為歐洲最大科技業工作者聚落之一,帶動當地科技業薪資以5倍的速度成長。

歐洲最大科技業聚落

31歲的米海務搭上軟體投資潮湧入羅馬尼亞的順風車,目前稅後月薪約2000歐元(新台幣8萬2570元),為該國平均薪資的5倍。自2006年後,米海務的薪水已翻漲4倍,但每天仍有2個工作機會願意提供給他。

米海務說,很多企業把程式、軟體等開發完全移到羅馬尼亞,當地一些朋友一天工作14到15小時,每月賺得4000歐元。

根據顧能(Gartner)研究統計,羅馬尼亞具有認證的資訊技術專家,人數超過6萬4000人,人均科技工作者數量在歐盟國家中居冠,全球則排第6位;對資訊服務業來說,其強項在於具有多種語言能力、勞動力教育程度高、以及創業和經營成本較低。

羅馬尼亞教育體系從小學到大學偏重學習數學、外語,加上歐洲整體科技業勞工短缺,促使如美國軟體商甲骨文(Oracle)等大型科技公司紛紛轉向此歐盟第二窮的國家,訓練所需技術人才。

布魯塞爾甲骨文學院的資深區域經理古利斯表示,歐洲2015年前面臨的科技業職缺,將從目前的30萬人增至50萬人。

甲骨文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北部設有歐洲最大的營運和開發中心,當地機構執行長明朱特斯谷表示,羅馬尼亞員工能說27國語言,「創新精神」是他們能做好這份工作的原因,「當教科書中唯一解決方式是用頭打破磚牆時,羅馬尼亞人會想出好幾種可繞過磚牆工作的新方法」。

對這個終結共產主義統治已24年的國家來說,科技業新創公司和相關工作的迅速發展,帶來從貧窮中脫困的機會。

36歲的史登斯來自紐約,從家人和朋友間募得18.5萬美元(約新台幣557.68萬元)後,來到羅馬尼亞設立開發手機優惠券、手機支付系統的新公司,現在僱用12位員工,成為行動通訊網路商沃達豐(Vodafone)、愛迪達及匈牙利能源業MOL Nyrt公司在當地合作銷售程式的夥伴,預期8個月後公司可達獲利。

史登斯說,「跟西歐其他地方相比,這裡成本低得多,又有很多資訊專才」。萬寶華(ManpowerGroup)人力資源指標顯示,本季羅馬尼亞就業成長前景優於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在歐盟29國裡,羅馬尼亞7.2%的失業率為第8低,經濟成長則最快,去年第4季年增率5.4%。

薪酬研究機構PayScale統計,軟體工程師在羅馬尼亞相對吃香、所賺比波蘭高,但略低於捷克及俄羅斯。羅馬尼亞官方數據顯示,3月薪資經通膨調整後,年增率達5.5%,上漲幅度為一年來最快;境內最大25家科技公司,聘用約1萬2000名羅馬尼亞人,甲骨文為最大雇主。

政府補助外資設公司

羅馬尼亞政府亦補助外資在境內設立公司,過去2年來,微軟、IBM等9家科技公司接受該國補助7700萬歐元,創造超過3600個工作機會。光是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甫成立布加勒斯特的新技術中心,即計畫2016年前僱用500位軟體工程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