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創投資本家轉向 吃硬不吃軟

2013/05/20 06:00

編譯楊芙宜/特譯

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過去10年來,軟體業曾是投資人最愛,但這種情況正悄悄轉變。多年來,因風險過大不受投資人與企業家青睞的硬體公司開始翻身,蛻變為當前創投資本家眼中的瑰寶與新寵兒;高科技硬體設備不僅提供了絕佳的投資機會,也被視為下一波創新的動力引擎。

創業顧問飛龍創新(Dragon Innovation)公司執行長米勒(Scott Miller)表示,硬體設備空間出現許多進展,「大浪正席捲而來,我們甚至還未開始(看到),但這片海洋已開始拓展。」

智慧手機帶動硬體業復甦

專家認為,硬體業復甦主要與幾個原因有關,包括軟體的進展、Kickstarter與Indiegogo等公開募資的網站平台出現、如3D列印等原型技術的取得管道更廣,智慧手機大為流行更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例如,透過3D列印機,可直接從電腦立體設計圖「列印」出固體物品;運用粉狀金屬或塑膠等可黏合材料多層堆疊方式快速成型,從假牙醫材、皮卡丘公仔到飛機與汽車零件等都可「列印」出實體,「加法製造」原理被視為第三波工業革命。

矽谷創投業者凱鵬華盈(KPCB)合夥人瓦薩洛(Trae Vassallo)表示,現在相較兩年前,更根本性的改變在於智慧手機的爆發,「這對硬體公司涵義深遠。智慧手機普及前,要製造像智慧手機平台般的產品貴到嚇人。很難想像現在已經完全轉變。」

智慧手機平台讓許多創業家能夠便宜打造其他產品,利用手機技術以蒐集資料與執行別種任務的功能,例如可追蹤個人活動與行為的無線穿戴式智慧裝置,被運用在健身、健康照護;或像Google眼鏡,可連接至家庭幫忙節能的裝置與機器人設備。

飛龍創新的米勒指出,過去10年連結裝置聚焦在軟體公司,但現實生活裡我們每天都與實體物質互動,純粹應用軟體無法執行這種互動,「你需要硬體設備才能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米勒說,在上市公司都對創新錯估形勢之際,新創公司正忙碌於創造今後遊戲規則改變與做為成長主要動力的產品。

創投業者歐萊利艾爾法科技(O’Reilly AlphaTech)先期投資人迪芮斯塔(Renee DiResta)解釋,以前若沒有帶一項原型品進來,必須下單最少500個單位,工廠才會承諾生產,創投人士考量風險之下恐不願會商。硬體業向來面臨從建立產品原型、庫存管理,到開發市場需求與尋找工廠等種種挑戰與風險。

現在,「創業家帶著用3D列印技術製成的原型品,或透過Kickstarter募資網站成功證明新產品具有市場潛力…對創投人士來說,接受這種類型構想就比較合理。」歐萊利投資硬體業包括製造無人駕駛飛機的3D機器人技術公司(3D Robotics),與生產連結健身追蹤器的Misfit Wearables。

的確,創投資本家正轉向投資更多的硬體新創公司。凱鵬華盈、Google創投基金、LightSpeed創投與Shasta創投,都投資製造智慧型恆溫器裝置的Nest Labs公司;Foundry集團則投資含3D列印機製造商MakerBot、生產無線活動追蹤器產品的FitBit在內的許多硬體公司。

硬體業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計畫擴大3D列印領域投資,上月成為合夥人的迪克森(Chris Dixon)直言,「硬體業仍有很大空間,從穿戴式智慧裝置到機器人,在消費者端與產業端都出現許多有趣的東西。」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