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日本製造帝國沒落 想辦法再創高峰

2012/04/23 06:00

編譯盧永山/特譯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由於不敵亞洲鄰國競爭,加上日圓升值和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日本的製造業日益沒落,現在亟思以創新和研發高階產品再創經濟高峰。

面板灣不復盛況

幾年前,圍繞尼崎港的濱海區被稱作面板灣(Panel Bay),因為製造精密平面顯示器的廠商都集中在此,一度成為日本製造業實力的象徵。這些面板廠商因不敵南韓和中國的競爭,最近幾個月有不少廠商已經關閉廠房,甚至出售部分廠房。例如今年3月,松下電器關閉3座面板廠中的2座,夏普為了填補堺市附近1座面板廠的100億日圓虧損,同意台灣鴻海集團入股,在一度以亞洲經濟龍頭為傲的日本,這是個驚人的反轉。

從1990年代初期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以來,很多日本人擔心,日本高度工業化的經濟已日益空洞化,面板灣的死亡是最新的徵兆。

日本製造業沒落主要是因為亞洲鄰國競爭、人口逐漸老化和日圓狂升所致。

但很多日本官員和企業主管擔憂,2011年3月福島核災發生後,日本廢核聲浪高漲,可能推高能源價格,甚至無法供電,將使製造業更難起死回生。

日本經濟產業省製造推動局局長田中哲也(Tetsuya Tanaka)表示:「我們已意識到失去製造業和製造業工作機會的危機,現在我們擔心,製造商可能以電力供應不足為由而遷往海外。」

不斷增加的價格壓力也傷害日本很多產業巨擘。索尼3月底為止的2011會計年度淨損預估達64億美元,將裁員1萬人。日本社會對於大規模裁員是很難接受的,索尼此一舉措著實令人震驚。豐田汽車等日本車商也擔心,隨著電動車生產的競爭日益激烈,加上南韓等國汽車業者以更低的成本生產,他們可能不堪一擊。

日本在1980年代崛起為超級經濟大國,靠的是製造汽車和彩色電視機,現在亞洲奇蹟的時代已過,日本需要新的經濟策略。如今,日本越來越激烈爭論的主題就是,日本到底該有怎樣的新經濟策略。

尋找新發展模式

關西大學商學教授大西正曹(Masatomo Onishi)表示:「日本須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可以學習美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經濟,也可以學習德國專注於高階製造業,但不該試著與中國的大規模生產一較高下。」

經濟學家表示,日本和亞洲其他新出口導向經濟體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在於,是否學習鼓勵創新,培養蘋果、Google、臉書等科技新創企業,這些企業確保了美國的成長。

通縮讓小廠倒閉

早稻田大學經濟學教授野口悠紀雄(Yukio Noguchi)表示,通縮不僅傷害日本製造業巨擘,也傷害到很多小廠,這些小廠為大集團提供高品質的零件,也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就業機會的主要來源。

例如,東光精機是東大阪一家製造塑膠零件的廠商,專為任天堂主機提供外殼。任天堂約10年前開始購買廉價的中國產品後,東光精機調降產品售價,27名員工也被迫減薪,1990年代中期,這些員工的月薪約7000美元,後來被減至不到一半,2009年他們全數被裁員,工廠隨後也關門。

福井縣立大學經濟學教授中澤孝夫(Takao Nakazawa)表示,日本製造業就業機會減少,主要是因為企業引進節省勞力的技術,整體製造業產品的價值與1990年代初期相比幾乎沒有改變。

中澤指出,實際的情況是,日本的製造業正在拋棄可以由亞洲其他國家生產的電視機等廉價商品,倖存下來的日本企業都轉向了質量精密的產品,例如工業機器人、高階自行車等,日本在這些領域依舊無人能敵。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