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經濟趨緩後必須面對的現實

2011/08/22 06:00

●歐陽書劍

社會科學領域中學派或理論的誕生,經常受益於環境的變化,1930年前後先進國家的經濟大蕭條,提供凱因斯學派成長的沃土,從此政府這一隻看得見的手,成為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那隻「看不見的手」共同形塑經濟走向的雙手;歐美政府現在的債務危機重挫政府財政威信,經濟走緩的現實已在眼前,政府的那隻手在休養生息後若有餘力,應思考如何創造能夠提振就業機會的經濟成長。

1965年12月31日的時代(TIME)雜誌引用弗利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話做為封面故事的標題,「我們現在全是凱因斯的信徒了」,當時不僅景氣未見衰退,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榮景,在1960年代且又啟動一波,但即使歷經多年的景氣擴充期,凱因斯學說仍然主導美國政界,政府積極介入經濟,希望將景氣推升至繁榮的極致,美國當時的詹森總統推動「大社會」政策,就是希望打擊貧窮,創造更富強國家。

相較於1965年、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擴展經濟而信仰凱因斯的情境,2008年,全世界的國家為了應付金融海嘯,被迫成為凱因斯的信徒,他們和過去一樣,積極動用國家資源拯救岌岌可危的金融市場。

數十年來,政府的擴大公共支出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成為經濟起死回生的妙方,雖然凱因斯學派也認為政府有能力且有責任增加生產、所得和工作,在政府介入和影響下,資本主義社會可以運作地更有效率,過去的政府也一向如此,但是如今的歐美債務危機顯示,政府還是不能無限制借錢,即使是為了代替保守的民眾花錢,以促使有效需求的提升也不行,這就是這一次經濟趨緩後不得不面對、赤裸裸的現實。

歐美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景氣面臨停滯危機,在財政政策因政府負債過高或債務成長過快,而沒有加碼空間的情況下,或許等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緩慢地將景氣重新推回成長的軌道,是最健康的方法,但這條路是漫長而苦澀的;當苦日子來的時候,底層民眾將是最大的受害者。

台灣經濟依賴出口,雖然目前仍然暢旺,但歐美景氣若仍持續不振,我國的對外出口早晚也將受到波及。在景氣走下坡時,受到最大衝擊者,將是失業者以及貧富差距級距中的最低者,根據主計處統計,我國2010年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為6.19倍,為史上第三高,失業率5.21%,失業人數為57.6萬人;2009年所得差距倍數為6.34倍,失業率5.85%,失業人數為63.8萬人。過去二年,對生活在台灣社會經濟底層的人,是最難過的二年。

去年底,國際貨幣基金(IMF)與國際勞工組織(ILO)以「成長、就業與社會凝聚力的挑戰」為題,在奧斯陸舉辦一場會議,達成的共識是要建立社會安全的最低保護,以及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成長,為了達此目標,必須要政府的積極介入。

弗利德曼在1966年2月投書時代雜誌指出,他的話被不當引用,比較完整的句子應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都是凱因斯的信徒了;但從另一角度而言,我們都不再是凱因斯學派了」,他說,後半至少和前半一樣重要。不管我們是不是凱因斯的信徒,都必須接受,只要政府存在,凱因斯的幽靈就會在身旁縈迴,只能希望政府在介入經濟時,能夠走對方向,在景氣衰退時,除了想要藉由協助大企業帶動就業外,也要先想想連生活都有困難的底層民眾。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