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呂常愷:佈局以台灣為中心點

2011/06/13 06:00

記者蔡乙萱/專訪

說起澳帝華期貨,在台灣成立時間僅短短幾年,但近2、3年的經營績效亮眼,在國內期貨業內並不算陌生名號。由於澳帝華期貨具有歐洲期貨商的外資背景,業務性質屬於自營期貨商,但因本身經營的期貨業務、獲利方式均與國內一般自營期貨商不同,在市場上有幾分神秘色彩。

不到40歲就當上澳帝華期貨董事長的呂常愷,是台灣最年輕的外資期貨商董事長。他說,將以台灣為中心點,來佈局及連動香港、韓國及中國等市場。

以下是專訪主要內容:

問:當初怎會想進入台灣市場?

答:澳帝華交易的決策、商品遍布全球市場,2004年曾透過KGI進入台灣市場進行交易,當時所創造的利潤相當不錯,當時外資在台灣期貨市場只能做空不能做多,後來開放可多、空互做的政策後,看好台灣市場發展,就決定來台成立澳帝華期貨。

此外,台灣期貨散戶結構比重高,在參與者夠多下,我們認為台灣期貨市場規模和發展是可以深耕的市場,除投資人的學習和參與度夠高,市場健全下也很適合造市者發展,因此2006~2007年的業績還不錯。

不過,2009年時經營較為辛苦,主要期交所董事長因政策上、下台,由於每任新官對於期貨市場的發展路線看法不一,以致我們提供服務的困難度增加,進而衝擊獲利表現。

問:台灣期貨市場未來發展如何?

答:我們以台灣為中心點,除可連動周遭金融市場,包括香港、韓國等,也可策略性佈局中國期貨市場。雖然香港金融市場也很成熟,與中國關係密切,但因太過資本主義,反倒是台灣期貨市場規範是自己創造,中國在效法下,兩岸的期貨制度和法規具有相當程度的雷同。

期貨商品是以24小時全球化交易為基礎,國際期貨商品間均有關聯性,台灣卻因法令的諸多限制,導致投資人、期貨商在台灣出現交易連動性困難,但這情形在國外不會發生,也扼殺法人或投資者願意進入台灣市場進行交易的意願,同時也影響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

以市場參與者和交易者角色而言,有利可圖時就會進入,當沒有利潤時就會撤走,若交易環境越來越辛苦,或感覺這行業成長性往下走,恐會逼走外商,這對台灣期貨發展並不是好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