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網路泡沫前車之鑑 投資人小心

2011/01/10 06:00

編譯劉千郁/特稿

距離2000年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破滅已經超過10年,當年對新科技的過度樂觀也許能對新一波的網路公司興起浪潮提出些許警訊。

網路泡沫指的是1995年到2001年間市場大舉投資科技與網路相關企業造成股價快速飆漲,2000年初第一波網路創業泡沫破滅的跡象開始出現,同一年3月10日那斯達克指數衝上5,132.50點的高峰,但在接下來兩年內跌掉80%市值,5兆美元就此蒸發,那斯達克目前的點數只有當時最高點的一半。

1994年網路與瀏覽器的出現為資訊的流通便利性開啟了一扇全新大門,以.com為特徵的網路公司快速成長,科技業不斷將新奇的發展概念賣給投資人,加上市場投機客炒作,這個致富泡沫也越吹越大,不過由於企業間競爭過於激烈,大部分企業也難逃失敗的命運,最後多半以破產或被收購告終。

包括eToys、Pets.com等網路公司最後都宣告破產,電信公司世界通訊(WorldCom)收購MCI通訊公司過程爆發會計舞弊醜聞,欺騙了投資大眾,最後宣布破產重整使得債權人求助無門,這些例子都顯示網路泡沫時期科技公司的貪婪與幻滅。2000年時代華納(Time Warner)以1,470億美元收購美國線上(AOL)一案更是餘波盪漾,成為業界的負面案例教材,兩大科技業龍頭的結合從一開始的雄心壯志到後來走得跌跌撞撞,最後在2009年宣布聯姻失敗各奔東西。

時代華納收購AOL被視為網路企業榮景的象徵,擁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華納兄弟電影、「時代」雜誌的時代華納集團原本計畫利用AOL的廣大用戶群打造一個囊括電視、電影、雜誌、網路的超級媒體集團,原本預計付費客戶超過一億人。可惜雙方的企業文化、管理階層無法整合埋下失敗的因子,加上網路泡沫化造成AOL廣告收入銳減,問題重重造成公司股價滑落,終於在2009年5月時代華納宣布分拆AOL,AOL恢復營運與策略決定的靈活性,使AOL繼續維持網路服務商的龍頭地位。

網路泡沫時期時代華納以天價併下美國線上(AOL)最後聯姻失敗以分拆公司作結,成為企業併購史的負面案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