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指標工具╱吳揆推庶民經濟 經建會忙找指標

2009/09/16 06:00

〔記者陳梅英、王孟倫/台北報導〕經建會已著手收集相關資訊,研擬建立可以代表庶民經濟的指標,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表示,要找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指標「不容易做」,但「值得做」、「可行性很高」。是否會定期對外公布?胡仲英說,不一定,主要是做政策參考依據,「公不公布反而是次要」。

行政院長吳敦義一上任即提出「庶民經濟」新概念,如餐廳營業、高速公路行車數量等;無獨有偶,法國總統薩科茲也委託史蒂格里茲與沈恩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研議新指標,挑戰現行各國唯GDP(國內生產毛額)是問作法。

GDP是重要指標 不會放棄

胡仲英說,GDP仍然是衡量各國總體經濟一個重要指標,不會放棄,但GDP只是技術工具,並非目的,重要的還是人民生活改善,否則只為了端出GDP好看數字,增加投資、消費,與人民感受難免存在落差。

GDP的迷思長久以來在學界廣受討論,胡仲英說,即使是他也常常覺得GDP所呈現的數字與實際的生活感受有差異,但是要找到一個普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指標,不是只是代表某一些人,並「不容易做」。

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董瑞斌也指出,GDP是一種流量以及整體的概念,當GDP成長率增加,不代表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比如這次八八風災來說,橋斷了、路毀了,許多人家破人亡,民眾是痛苦的,GDP數據不會因此而減少。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指出,GDP數據的表達有其侷限性,也很容易陷入迷思,例如:政府只要把一面牆打掉,然後再重新蓋同樣一面牆,GDP就會增加,但民眾生活品質卻沒有變好。

陳淼表示,世界各國都曾經提出新的GDP概念,比如:兼顧環境保護的綠色GDP等。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