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官方抹黑? 地下保單陷阱多

2009/07/27 06:00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地下保單風險高、問題多,且金管會也三令五申禁止業務人員銷售,但「地下保單」的熱潮始終沒有消退。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估計,台灣流入地下保單市場,每年至少有一億元新台幣;由於「地下保單」查緝不易,金管會除呼籲國人不要購買,也希望民眾能主動檢舉。

既然「地下保單」有許多不可預期的風險,為何還是有國人願意購買?金管會官員分析,因為國外利率比台灣還高,地下保單通常預定利率也優於本國保單,在利率高與保費便宜的誘因下,許多不知情的保戶因而投保,也造成國內地下保單之猖獗。

根據保險發展中心的研究,有三大主因造成民眾購買地下保單。首先是「避稅需求因素」,一般來說,從海外至國內販售的地下保單,消費主力顧客群多屬於高所得階層,地下保單正可滿足其避稅或財富移轉的需求,這一直是地下保單的重要行銷訴求點。

其次「價格因素」,由於外國利率高於本國,地下保單向來標榜保費價格是國內保單的一半,甚至還更少,這使得部分民眾,願意將保單保費投入地下保單市場。

第三是「外幣因素」,地下保單絕大部分以美元為幣別,對於某些消費者,尤其對政治動向靈敏者,覺得持有美元較為「安全」,因此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此外,保發中心表示,地下保單的文宣廣告,一向強調投資報酬率與外國政府監督保證之類的話術,近來更著重退休安排計畫,這些亮麗且複雜的說明範例,不易讓消費者了解背後存在的風險,進而掉入陷阱中。

金管會也指出,有些銷售地下保單的業者,會提出似是而非之說法,比如:「地下保單」是經過保單發行國家正式核准的「國際保單」,產品本身沒有問題,因主管機關不願意資金外流,以及國內保險業者受到競爭壓力,才聯手抹黑地下保單。

對此,金管會反駁,「地下保單」就是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保單,和銷售國家核准與否無關;若國內保險從業人員銷售,即違反法令規定,會被處以重罰,況且,「地下保單」既不受國內法律保障又易滋生糾紛,呼籲民眾切勿聽信不實謠言而購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