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跨行交易 整合型帳戶拿手

2005/08/16 06:00

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整合型帳戶強調創造雙贏,對銀行來說可大幅節省分行資源使用成本,對於客戶則是整合各式存款、股票、基金、外幣等理財需求在同一本帳戶,從建華銀行在5年前首先推出「MMA」帳戶後,包括聯邦、台北富邦、台新銀行等也相繼推出,中國信託也具雛形,成為個人帳戶的新趨勢。

整合型帳戶是透過一次開戶,將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支票存款、指定用途信帳戶、股票交易轉帳帳戶,甚至房貸、車貸、現金卡等金融服務,完全整合在同一帳戶,使用同一帳號、同一密碼,即可針對不同帳戶之間進行交易。

舉例來說明整合型帳戶的用途:小張今年30歲,他的薪水固定匯進甲銀行,因此,小張在甲銀行有一個活期儲蓄帳戶,但小張卻在乙銀行買定時定額基金,在丙銀行存了一筆定存;於是小張每個月都要透過ATM,從甲銀行的活存戶頭匯錢到乙銀行繳基金費用。

最近股票市場走多頭,小張聽了分析師的建議,要搶進A股票,而且小張胸有成竹,想一次大買一筆,但活儲帳戶的現金已經不夠,因此,小張必須到丙銀行將定存提前解約,再從丙銀行匯進丁銀行的股票轉帳戶頭。

小張要完成這些資金轉存,要記住4個帳號、4個密碼,還要到處奔波,同時每次轉帳時,都要被扣手續費,且這些錢散居各處,小張要弄清楚有沒有賺錢,還要打幾個帳戶裡的原始投資金額、最新淨值、現金餘額等好幾筆數字都有了,自己再算上一陣子才能明白。

如果小張開立一個整合型帳戶,那就輕鬆了,只要坐在家裡的電腦前,透過網路銀行操作,包括股票下單、購買基金、贖回基金、活存轉定存、定存解約、支票轉活存,甚至購買保險等,既省掉手續費,銀行更為他計算出目前的投資損益,一切變得既輕鬆又省錢。


虛擬通路居主流 交易時空低障礙

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在銀行競爭日趨白熱化之際,整合型帳戶標榜存戶自主,並以虛擬通路為主要交易管道的模式,未來將成為主流,升斗小民要上銀行找「真人」服務,恐怕門檻會提高。

在金融自動化潮流下,客戶可以很輕易地找錢,從現金變成許多不同的金融資產,但同時也會衍生不可預知的風險,民眾在開辦整合型帳戶前,自己心裡要有底,不懂的東西別亂操作;然而從正面來看,由於交易時間、空間障礙降低,恐怕會有更多人對於親自「下海操盤」更加躍躍欲試,整合型帳戶所帶來的全民金融「大學習潮」正方興未艾。

事實上1本存摺從分行櫃台辦成到完成第1筆交易,成本高達新台幣200元,銀行對於小額存款人的經營之道,當然是儘量誘導使用ATM、語音、網路銀行等自動化虛擬通路,整合型帳戶對某些銀行的作用,一方面的考量就是為降低銀行臨櫃作業成本。

但另一方面,由於各種帳戶整合成單一帳戶,客戶對於在那些資產上配置了多少錢,隨時能瞭若指掌,且隨時可以來個「乾坤大挪移」,自然也形成更多交叉銷售機會,對銀行可說是「一石二鳥」。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