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住宅新潮流 設計是主流

2005/07/16 06:00

前言:

台灣住宅產品定位有兩大流派,一派自稱為日式,另一派自稱為歐式,兩者大多借用日本與歐洲的傳統建築元素,有時候市場定位出來的住宅,常會讓人有種「今夕是何夕,此地在哪裡」的感覺,就局部來看,有時還真有異國風貌的景象。

其實,當前日本與歐洲新銳的住宅設計推陳出新,在國際交流頻仍的時代,國外設計案例值得國人參考的是設計策略與概念,而不是片段的形式與元素。

在歷史的過程中,荷蘭與日本都曾先後統治台灣大約半個世紀,荷蘭與日本當前住宅設計的發展,正值得台灣在「日式」與「歐式」兩大流派取捨中,看到其他的可能路徑。(記者沈居正)

新潮流 | 觀念篇 - 尊重概念 設計至上

荷蘭建築協會(NAi)執行長貝斯基(Aaron Betsky)在他寫的一篇文章「Home or Housing Estate:Europe and America Architects Look for Home」(住宅產業是歐美建築師渴望的家園)開場白是這麼寫的:「Robert Venturi因為幫他母親設計房子而聲名大噪。Rem Koolhaas因為重新設計了曼哈頓、平價集合住宅與一座派出所,以及之後的法國Lille主要計畫而成為明星;Frank Gehry設計了無數的昂貴辦公大樓與住宅建案,但是直到他將近50歲,設計了自家的增建案才獲得大眾的矚目。直到最近,MVRDV團隊的Winy Maas在他30歲的時候,因為設計一座阿姆斯特丹的WoZoCo老人住宅獲得歐洲建築獎項,才成為建築界的新星。」

貝斯基的這些論點指出了,住宅其實是建築創意的重要戰場,有志於改變台灣建築的年輕建築新秀不應放棄這塊領域。

長期以來,建築產業對於建築師不夠尊重,在市場掛帥之下,創意與設計只是廣告的包裝,很難成為建築設計的實質內涵。

這讓很多建築好手視住宅設計為畏途,也讓台灣的住宅概念未能有大幅的創新與進步。

透過設計對話、設計研究與市場定位的論壇,其實可以將創新所帶來的潛在風險降低。建築產業對設計的鬆綁、購屋者對創意的包容,與設計好手的投入,加上引入跨領域專家的合作,諸如建築企劃、空間劇本、藝文人士、健康顧問等,可以走出台灣住宅的設計窘境,甚至躍上國際的舞台。(記者沈居正)

新潮流 | 日荷案例 - 揮灑創意 走出新路

以日本的九州為例,荷蘭人在400年前,在相同的時間點,來到台灣與日本九州地區,在台南留下熱蘭遮城的遺跡,當時也在九州的長崎一帶傳教與貿易。歷史的脈絡,曾經將台灣、日本九州與荷蘭纏繞在一起。

1992年,日本燃起「荷蘭熱」,以25億美元在長崎營造出豪斯登堡,再造「荷蘭村」的遊樂園景象。

但是在住宅設計上,則由出身於九州大分的日本建築大師磯畸新策劃,在九州福岡的香椎地區推出「NEXTUS」住宅,禮聘當時已經在國際建築舞台活躍的建築新秀,設計多棟集合住宅,包括荷蘭籍的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法國籍的波宗巴克(Christan de Portzamparc)、美國籍的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等,都在此留下住宅作品。

波宗巴克在1994年榮獲「普立茲克(Pritzker)建築獎」,庫哈斯則在2000年獲獎,這也顯露出磯畸新慧眼視英雄的先見之明。這些作品幾乎沒有傳統的包袱,也沒有國界的限制,呈現出新的設計風貌。

這類集合住宅在建築造價上未必更貴、質感也未必更高、技術難度也未必創新;但是在設計創意上則提出新的嘗試,加上國際級建築師的聚焦效應,也為日本暮氣沈沈的集合住宅提出一條新的途徑。

台灣的集合住宅發展,目前已經面臨瓶頸,在建築業者與代銷業者強勢的主導下,很多優秀的設計好手只能在門廳公設、建築外觀或屋頂突出物上做一些「拉皮」或「美容」的設計,這些房子不少也蓋得美觀又華麗,但是在設計上的創見則時常被壓抑。

看看九州福岡的香椎地區或是熊本的保田窪、帶山、新地等地區的大型住宅設計開發,放手讓建築師發揮建築創意,也許能走出新的出路。

住在當地的居民值得驕傲的,並不是建材的考究或是裝潢的華麗,而是設計上的獨特與成為世界尖端的自豪。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港邊地區更是驚人,幾乎所有的住宅社區都是創新的作品,生猛的、多彩的、奇趣的,部份也夾雜傳統的元素。但是就像荷蘭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大部分的創意都被接納,這也使得荷蘭堪稱是世界建築表演的大舞台。(記者沈居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