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銀行接連倒閉 市場信心潰散

2008/08/03 06:00

編譯陳柏誠/專題報導

美國最近爆發的金融危機,一集比一集還要震撼人心,政府一方面試圖要安撫市場對房利美(Fannie Mae)及房地美(Freddie Mac)瀕臨倒閉的恐懼,另一方面則要忙著協調接管IndyMac。

七月十四日,史坦普五百銀行指數創下一九八九年指數成立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地區銀行首當其衝,競相發布聲明安撫受到驚嚇的投資人,表示它們資金充裕,不過,這種策略很容易招致反效果,隨後發布財報的全美第四大銀行Wachovia股價便墜入深淵;這家因輕率併購而聲名狼藉的銀行,陷入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的泥淖動彈不得,今年以來股價下跌超過七十五%。

頗受尊崇的產業觀察家柏夫(Dick Bove)在他七月十三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劈頭寫道:「下一個出事的銀行會是哪一家?」他在報告中下了一個「符合資格的銀行沒有你預期多」的小標,雖具撫慰人心之效,不過,此說在資金竄逃聲中顯得無足輕重,因為投資人早就避開最有可能出事的銀行;柏夫馬上在隔日發文澄清,表示大家都誤解他的意思了。

《經濟學人》分析,IndyMac的倒閉之所以重要,理由有三:第一,這個事件提醒了投資人和存款戶,不是每一家大銀行都不會倒,而且風險越高的銀行,被要求存放在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保險金就越高,這一規定必然會拖累這類銀行的獲利。

第二,IndyMac的事件凸顯了在市場信心潰散時,銀行倒閉的速度可能極快,由於螢幕寵兒─參議員舒曼(Chuck Shumer)表達了對IndyMac財務健康的憂慮,引發民眾大量贖回存款;美國銀行監管人員並沒有掩飾他們對於舒曼干預的不滿,不過,讓他們無法忽略的是,銀行處理現金流量能力不足的問題。

第三,遭遇麻煩的銀行,其資金不是取之不竭的,IndyMac在倒閉前坦承該行努力充實資本,但卻徒勞無功;經營業務不若大銀行多元、投資房屋淨值貸款、商用房地產等風險較高資產的小型地區銀行,其集資管道告罄的風險也比較高,這一刻或許已經來臨。

RBC資本市場凱瑟狄(Gerard Cassidy)估計,未來三年美國將有三百家銀行倒閉,相較於二○○七年只有三家倒閉,這項數據聽起來很可怕,但一九八○年代末期,儲蓄和貸款危機達到最高峰時,有超過一千家銀行倒閉;投資銀行Keefe, Bruyette & Woods卡農(Fred Cannon)指出,美國共有八千家銀行,多數人只聽過其中的五十家。

IndyMac的規模很大,獲利模式也很獨特,它取得存款的方式,不是透過和客戶的關係,而是經由具吸引力的利率;大型銀行對存款流失較不敏感,且比較善於利用其存款基礎來支撐獲利。

房市沒起色 銀行隱憂

美國房市沒有一個環節有起色,不過,海外投資較少的銀行可能會好過一點。美國第二大銀行富國銀行,因為發布第二季獲利優於預估,稍微提振了籠罩在銀行股的低迷氣氛,但這可能只是短暫現象;投資人直到目前為止,一直不願意承認銀行陷入的窟窿有多深,一旦下一個階段的悲情循環展開,情況可能會變得更棘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