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婚越來越多 喜餅業淘汰賽激烈

2008/05/29 06:00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29年老店丹比食品熄燈停業,糕餅業並不訝異,因為台灣喜餅市場在不婚族愈來愈多的趨勢下,年產值已連續十年呈現下滑,喜餅業淘汰賽早已上演。

根據內政部統計,2000年台灣每年結婚對數還有18萬3028對,2004年受到SARS風暴影響,當年結婚對數硬是下滑至12萬9274對,四年就大減超過五萬對。

2005年和2006年雖然每年結婚對數還強撐在14萬對以上,可是去年結婚對數又下挫至13萬1851對,業者悲觀地預估,今年結婚對數將下滑至2004年SARS時的水準,不到13萬對。

每年產值至少衰退5%

若再扣除每年大約兩萬對不買喜餅的外籍新娘,最快明年台灣購買喜餅的有效結婚對數,將銳減至10萬對出頭,以每對新人平均購買喜餅的成交金額約三萬元推估,台灣喜餅市場年產值明年將由高峰期的50多億元,大縮至30億元,每年衰幅達5%至8%。 大黑松小倆口總經理邱義榮表示,喜餅的毛利率在高峰期可以衝到35%,這幾年在原物料成本大增、喜餅末端售價卻難漲的情況下,平均毛利率已縮水至二成多。

他指出,由於毛利率大縮水,業者每年都需要衝刺喜餅銷售盒數,才能提高毛利,每年賣出的喜餅若不到100萬盒,市佔率不到10%,幾乎很難創造利潤。

也因此,過去幾年台灣喜餅市場幾乎呈現五強爭霸的局面,郭元益、伊莎貝爾、禮坊、丹比和大黑松小倆口五個品牌,就吃下喜餅市場超過八成的市佔率,新品牌很難進入。

以禮坊品牌喜餅聞名的宏亞食品(1236)行銷企劃經理陳錫宜也指出,喜餅是目的性購買的產品,台灣主要喜餅品牌在各縣市幾乎都會集中成一條喜餅街,消費者比價效應很強,使得喜餅末端售價很難漲。他說,過去一年來,喜餅的原物料成本漲幅已超過五成,對喜餅大廠而言,只要喜餅生產量達到經濟規模,縱使末端喜餅價格沒漲,還是可以撐下去,可是小品牌若銷售量大減,恐怕就很難生存。

業者認為,喜餅市場產值萎縮已是大勢所趨,丹比食品倒閉只是冰山的一角,未來營業額以喜餅為主的糕餅業者若不趕快成功轉型,再過幾年就將面臨營業額大衰的窘境,屆時恐將出現一波波的裁員潮。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