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股基金VS.大盤 11年來績效勝率六成三

2008/05/07 06:00

〔記者李錦奇/台北報導〕把台灣股票型基金績效與台股加權指數漲跌幅來做對照,是投信法人圈常見的比較指標之一,結果顯示,雖然台股基金近六年輸多贏少,但平均績效卻都是正數。

根據投信法人統計,自1997年至2007年,台灣股票型基金績效,一共超越同年大盤加權指數七次,不如大盤四次,如果以棒球比賽先發投手的勝投敗投概念來看,累計勝率是63.6%,還算不錯。

值得注意的是,台股基金勝出的年度,集中在較早期,即1997至2001年,有五連勝紀錄,但接下來的六年,台股基金卻是四負二勝,輸多贏少,表現不如早年。

台股基金1997至2001年的表現也是大起大落,正報酬三次,兩次是負報酬,正報酬機率僅六成;反倒是近五年來,台股基金雖然有兩年贏過大盤,三年輸給大盤,但平均績效卻都是正數。

分析背後原因,主因應是台股早年常大起大落,台股基金也容易跟著起伏;近五年來,台股維持上漲走勢,台股基金也因而得以維持年年正報酬。

進一步分析這11年來,台股基金在1999年表現最風光,當年平均績效45.9%,大幅領先同年的大盤漲幅31.6%;2005年成績也很傲人,平均績效36.9%,反觀當年大盤只漲6.7%。

表現最差的一年,應算是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化,當年台股基金平均績效-40.7%,雖然優於當年大盤-43.9%,但投資人賠了四成,其實不能算是優質勝利。

寶來投信表示,一般股票型基金靠基金經理人選股,常因市場或個人主觀偏好,導致基金報酬率較不穩定,績效難免起伏;如果投資人也把共同基金當成股票操作,頻繁買賣,更無法累積長期報酬。

匯豐中華投信協理朱挺豪認為,以往台股基金經理人選股重電子、輕傳產,偏偏去年下半年以來,電子弱、傳產強,台股基金普遍被大盤修理;但今年以來,多數台股基金已經調整拉高傳產投資比重,只要非電子族群續強,下半年績效仍值得期待。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