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嘉東╱專題報導
基隆港是北部主要國際港,由於腹地有限,進出口貨櫃存放成了一大問題;位於基隆河旁的台北縣新台五線緊鄰港埠,在地利之便下,貨櫃都運往當地處理,短短4公里不到,就有7家的內陸櫃場,密度之高,冠於全台。
基隆港在日本時代規劃興建,當時航運主流是散裝貨輪,港埠的倉儲設計,主要是以存放水泥、雜貨等散裝貨為主;進入貨櫃輪時代後,原先的散裝倉庫佔去不少空間,影響貨櫃存放,加上港區腹地不足,龐大的進出口貨櫃在港區通關後,只好另謀去處放置,也讓一旁的新台五線沿線內陸櫃場生意興隆。
「1970、1980年代,台北縣新台五線周邊貨櫃場外擠滿等著進櫃場的貨櫃車,附近交通天天癱瘓,櫃場內人聲鼎沸,貨櫃單、提領單拿進拿出,工作人員忙得是焦頭爛額,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長春貨櫃儲運公司協理莊錚榮回憶當年貨櫃榮景,直說是基隆港內陸貨櫃場的黃金時代。
同樣位於新台五線的東亞運輸倉儲公司業務經理柯益立指出,當年貨櫃業確實是一片榮景,櫃場員工每天從早忙到凌晨,貨物遠多於櫃場可以供給的空間,貨物多到沒地方放,員工就睡在貨上,一個月無法回家更是常有的事。
貨櫃場為因應不斷增長的業務量,不斷擴充儲區,加上新台五線沿線土地取得方便,又緊鄰基隆港,於是不斷有新的貨櫃場成立,短短4公里不到,就有7家貨櫃場,密度之高冠於全台。
環球貨櫃儲運公司副理孫國川說,當年東亞儲區由原本4百多坪增為4萬多坪,長春也由4百多坪增為4萬多坪,各公司無不盡可能擴張儲區版圖,希望能吃下基隆港不斷增加的櫃量。
不過,到了1990年代末期,傳統產業相繼出走到中國設廠投資,進口的原物料大幅縮減,加上基隆港面對營運壓力,將港埠散裝倉庫拆除,開始在港內成立出口CY(貨櫃暫儲區),大量瓜分原本進儲內陸櫃場的出口櫃量,使得內陸櫃場出口櫃數量日益萎縮。
莊錚榮說,基隆港務局開始在港內經營貨櫃場後,周邊內陸貨櫃場就只能「吃」港務局「無法消化」的貨櫃,像是冷凍、冷藏櫃、拼裝櫃等,但這些貨櫃畢竟是少數。
以長春為例,原本進、出口櫃量的比率是50%比50%,現在則是70%比30%,每年收的櫃量也逐年往下掉,從幾年前,1年4萬多TEU,掉到現在1年不到1萬TEU。
孫國川無奈地說,基隆港務局自從經營出口CY後,幾乎90%的出口櫃都進了港務局貨櫃儲區內,內陸貨櫃場幾乎分不到出口櫃,因此,各櫃場無不調整經營策略,設法以較佳的服務效率與較低成本吸引貨櫃進儲,或轉型因應,但大多數仍是慘淡經營。
台北港貨櫃碼頭啟用 衝擊加大
記者林嘉東╱專題報導
民國90年開始,基隆港進、出口櫃量日益衰退,港務局為求轉型,新增出口CY(貨櫃暫儲區)業務,內陸貨櫃場生意大不如前;未來,位於台北縣八里的台北港貨櫃碼頭啟用後,新台五線內陸貨櫃場將更難經營,各櫃場面對未來的困境,有的開始轉型,有的還拿不定主意,拖一天是一天。
長春貨櫃儲運公司認為,台北港貨櫃碼頭完工啟用後,台北港企業聯盟的股東萬海、長榮、陽明海運公司肯定會出走,屆時,基隆港櫃量勢必下滑,櫃量一少,內陸貨櫃場可以分到的貨櫃量將更少,內陸倉儲業只有轉型,不然將無法生存。
長春由於是萬海航運子公司,還有一定貨櫃量,且長春也有投資台北港,受到衝擊應不大,不過,目前場區要規劃為物流、配銷中心,還是倉庫,高層還在評估。
東亞運輸倉儲公司業務經理柯益立則說,內陸各櫃場的業務量不斷下滑,內陸櫃場黃金時期已經過去,未來只有更壞不會好,轉型是一條必走的路。公司規劃朝進口物流方向經營,經營簡單、低價的商品加工,並與英國最大的零售企業TESCO合作,經營零售事業,朝多角化方向經營。
環球貨櫃儲運公司副理孫國川說,現在很多櫃場都已經是慘淡經營,不知道能撐多久,台北港貨櫃中心啟用後,基隆港進、出口櫃減少,基隆港貨櫃場自己都攬不到貨,會流入內陸櫃場的量將更少,內陸貨櫃場的經營可說是雪上加霜。
環球雖有規劃朝物流、零售、配送中心等方向規劃,但公司高層對朝那個方向經營還在評估,現階段也只有撐一天算一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