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聯邦投信:基金規模大小 無關績效好壞

2007/12/14 06:00

記者王憶紅/專題報導

投資人往往會發現,同樣是台股基金,為何有些基金的規模高達200億元以上,但也有的在5億元以下,規模高的基金,是否就是好基金?聯邦投信表示,基金規模太大,有時反而會讓基金經理人降低操作靈活度,因此,並不是基金規模愈大,績效就愈好。

台股加權股價指數在11月間大跌,除讓一般股民損失慘重外,基金投資人不是遭到套牢就是認賠殺出,也讓各家投信的台股基金規模多少都出現縮水的現象。面對投資人贖回潮時,基金經理人往往需要有更多的流動性準備,以應付基金贖回壓力,導致市場有時也會出現投信砍倉的情形,加深個股的跌幅。

再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台股基金今年也很難得的出現單一基金,因為資產規模太大而導致暫停或限制銷售的情形。

究竟流動性準備與基金規模跟基金的關係為何呢?聯邦投信表示,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是集合投資人的資金,去進行投資的一筆專款,因此,基金在募集完成進場後,除了進行資產配置外,通常會保留一部份的現金部位或變現容易的資產,作為流動性部位以應付投資人的贖回;一般股票型基金的流動性部位多在10%上下。

若基金流動性部位太高,表示該基金需常常應付投資人的贖回,基金的資金來源亦不夠穩定,可供佈局的資金一定會受限,對基金績效多少會造成影響。

同樣的道理應用到基金規模概念上,當基金規模暴增,基金經理人又因為種種原因,一時找不到值得投資標的時,此時多餘的現金部位,只好以存款或其他收益率較低的方式持有,基金整體報酬率自然會下降。

為維持一定績效,此時基金多半會限制或乾脆暫停銷售,以防績效因規模太大而遭到稀釋。因此基金規模太大,有時反而會喪失靈活度,並不是「基金規模愈大績效就愈好」。

相反地,基金規模若太小,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法令規定基金總資產規模若在最近30個營業日,平均值低於兩億元時,該基金依法必須進行清算。因此,基金的資產來源若不夠穩定,在面臨基金贖回潮時,往往會有清算的壓力。

聯邦投信再次強調,和各種統計指標一樣,流動性準備的多寡,與基金資產規模大小都只是一種參考工具,並不代表未來績效表現。投資人還是應該要視個人風險承受程度,進行資產配置,並定期檢視報酬情形,必要的話也應進行資產配置調整,如此才是投資的正確態度及方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