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川普1.0啟動美中貿易戰,政府即委託工研院盤點國內稀土應用產業,並配合政策啟動稀土自主化技術研發。(路透檔案照)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安全挑戰,工研院早就配合政策啟動稀土自主化技術研發。工研院前年即建置稀土研發實驗線,去年導入純化與循環技術後,可將含稀土資源中約五%的稀土成分提煉至純度九十九.九九%的稀土氧化物與金屬,預計明年啟動技術移轉到民間企業。
川普1.0時代就啟動
早在川普一.〇啟動美中貿易戰,政府即委託工研院盤點國內稀土應用產業,但計畫隨地緣政治降溫趨緩,直到二〇二三年,再度啟動總經費十億元、為期四年的科專計畫,正式推動「稀土自主化」技術。
工研院材化所組長曹申表示,目前正與國內業者及成大等學研單位合作測試,現階段實驗線作業規模為公斤至數十公斤級,後續將逐步放大至中試與噸級生產,並持續優化良率與成本。
可將5%成分提煉至純度99.9%
他說,稀土提煉過程中有五%為有效資源,其餘九十五%可能是廢棄物,工研院新製程可望將廢棄物減少約五十%、化學品用量減少逾四十%、能耗降低二十至三十%,兼顧環保與能源效率。
工研院材化所組長也坦言,新製程成本仍是產業關切的焦點。外界也推測,國際間非中國供應鏈體系,可能會以補貼等方式來抗衡中國在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
工研院預計明年啟動技術移轉,曹申指出,實際投入稀土提煉研發的時間雖不到兩年,但進度已優於預期。在地緣政治升溫下,預期相關計畫將「加速推進」,力拚在二〇三〇年前達成政府設定的年產五百公斤稀土產能目標。
先建立戰略儲備 聚焦回收再利用
他說,五百公斤的年產量是以國內每年稀土磁石進口量約一千五百公斤的三分之一作為推估,主要是為「建立戰略儲備」,而非完全取代進口。應用面則優先聚焦於淨零減碳效益高的領域,如高效工業馬達、節能設備,後續將延伸至電動載具驅動馬達與發電設備,降低進口依賴、強化供應鏈韌性等。
工研院策略重點將放在「回收再利用」與中下游的精煉、合金化技術上。此外,為提升回收再利用的品質與取得量體,也會與環境部合作,推動將國內含稀土與稀有金屬的廢棄資源轉化為「城市礦」的新料源,建立多元且穩定的自主供應體系。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