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車企內捲之亂 中國再吞補貼惡果

2025/09/23 05:30

中國汽車產業的價格戰已進入第3年,車企獲利大幅縮水。(中央社資料照)中國汽車產業的價格戰已進入第3年,車企獲利大幅縮水。(中央社資料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北京當局為了推動先進製造業,多年來一直透過政府補貼和相關政策,來扶植電動車產業,但因車企努力追趕政府設定的生產目標,而非消費者需求,已導致產能過剩,各車企被迫大打價格戰,除造成獲利大縮水,更出現經銷商為未售出新車掛牌和投保,以騙取車企返利和獎金,以及「零里程二手車」向海外傾銷等亂象。

路透報導,中國許多業內人士和分析師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可能重蹈房地產和太陽能產業大起大落的覆轍。

5年後 129家恐剩15家倖存

曾在中國一家電動車初創公司任職的澳洲宏觀經濟評論員密契爾(Rupert Mitchell)表示:「當北京發出這(電動車)是個戰略產業的訊號時,每個省長都想要設汽車工廠、要在黨的面前求表現,結果就是車企擴大投資。」

這場潛在的危機對中國經濟將有巨大影響,因汽車產業和相關服務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十分之一。諮詢公司蓋世汽車研究(Gasgoo)指出,中國車企的工廠能生產去年實際產量兩倍的汽車,即五五〇〇萬輛。另一家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預測,到二〇三〇年,中國一二九家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品牌中,只有十五家能在財務上維持下去。

中國汽車產業的價格戰已進入第三年,車企獲利大幅縮水,根據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報導,全球汽車巨擘日本豐田汽車今年上半年的獲利雖然年跌逾三十%,卻仍是中國十六家上市車企總獲利的約一.九倍。

一些分析師稱,唯一的出路是讓部分車企倒閉,但許多官員反對這種「硬手段」,因為這可能使裁員和消費降級加劇。

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也從二〇二〇年的六十二%,降至今年前七個月的三十一%。歐美已對中國進口電動車祭出高關稅,以防中國車企的低價傾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